專題摘要:新城應該先有人還是先有配套?這一直就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新城的配套,卻一直是制約人們來置業、居住、就業的核心問題。
“超級”配套 “超大”配套 “超前”配套
我們知道,在規劃配套功能時,首先要看城市的級別:一個大都市可以建設音樂廳、美術館、若干一流大學、若干一流醫院……把這些配套放在一個小縣城是養不起的。但是對于新城來說,卻可以根據新城的自身定位提升配套的級別,形成對特定人群的拉動力。
當然,更多的新城不具備“超級”配套的特殊資源,不具備“超大”配套的開發實力,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打好時間差,以“超前”配套滿足第一批入住業主的基本生活需求,從而形成良好的口碑,帶動后續人群的跟進。
“超配套”的另一種可能是超大規模。新城與老城最大的不同在于用地,“一張白紙可以畫出最美的圖畫”。由于土地的相對寬松和地價的相對低廉,有條件在新城規劃大規模的公共空間和配套面積。
雖然從傳統理論上看,有人才有配套,配套是規劃者根據新城規劃的最大人口數按照規范的標準計算出來的,人是因,配套是果;但實際上,當我們展望世界上經過時間檢驗的成功的新城開發案例,我們會發現往往配套是因,人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