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31 15:30:49來源:中房網
前不久,一則“91幢樓長太像,法國小伙半夜迷路急哭”的新聞上了各大網站的頭版。法國小伙剛來南京第一天就哭了,倒不是被誰欺負,而是他租住的小區91棟樓房長得都太像,而他又記不得自家的樓房號,在小區轉了一圈又一圈,也沒找到家,急哭了。
“有住區無城區”——成為當前國內風風火火造城運動之下,新城風貌出現嚴重同質化的典型寫照。
在快速建設的理念下,許多新城率先超市化開發出大規模的住宅片區。住宅片區內,一樣的建筑色彩、一樣的建筑形式、一樣的窗戶陽臺、一樣的社區街道……漫步其中,難免出現如法國小伙一樣“不知身在何處、找不到家”的迷茫與憤怒。
新城之所以要“快”,意在與老城搶人,但并非追求速度拋棄質量,追求規模化的建設速度,犧牲傳播城市風格的形象魅力。多樣而富有魅力的城市形象,是新城發展前期一個重要的“形象磁極”和驅動力。
一、“新城”區別于“住區”,建筑風格需要相對多樣化
1、一眼望去,新城是“城”而不是“住區”,在于建筑形式多樣化。
新城形成人們心中的向往度,不是依靠一棟棟價格低廉的房屋建筑,而是憑借打造出承載超越老城生活、展現多元文化的空間場所。樓群錯落有致、立面多姿多彩、標定多種生活功能空間,展現出老城一般的有機生長的多樣性。
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東部的阿爾梅勒新城,盡管只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但因為多樣魅力的建筑而被譽為“建筑試驗田”,成為世界游客慕名而至、當地新住民引以為豪的地方。為構建新城的吸引力,阿爾梅勒新城采用更具創意的現代風格建筑,并與河流、綠地結合,勾勒出新城圖案化的整體形象,并展現出國際化大都市的格調,與阿姆斯特丹的古典雅致形成強烈對比。
荷蘭Almere新城
但是,如果新城的建筑群落風格單一,形象均質,那就不幸地淪為北京的回龍觀和天通苑,落入“大型居住區”的魔咒。回龍觀和天通苑都是“速生城市”變身為“大型住區”的典型代表。回龍觀譜寫了10年內完成400萬平方米建設的傳奇,但在形象上卻廣受詬病:行列式布局,一排排、一棟棟建筑相似,街道標識性差,市民容易迷路,更難形成歸屬感。剛搬到回龍觀的住民普遍存在“開車很容易迷路,不知到了哪里,晚上更需要GPS導航。”的問題。
北京回龍觀全景
2、利用同分異構實現新城風貌的整體變化、細部統一。
柯布西耶說過:“一個有活力的城市,一定是整體求變化,細部求統一的城市”。在新城整體多樣化的形象下,其秩序感是通過建筑細節來傳達,形成差異與相似的完美協調。
同分異構,源于化學用語,原義是指同樣的原子和化學鍵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形成多樣的化學物質。在建筑中,同分異構可衍生為設計元素的重復使用和差異組合,形成連續的、卻又不斷變化的形象立面。比如在荷蘭鹿特丹郊區的低密度住宅區,建筑師是通過規劃布局、建筑形體和立面變化實現建筑群體的多樣性;通過坡屋頂、幾何型構件、材質和色彩的重復使用,實現區域的整體性。
又如在日本的豪斯登堡,為了滿足居住、商業、酒店等多樣化功能,實現了荷蘭建筑風格系統的演繹和集成。居住區內,是典型的多層建筑,立面是統一的雙折線屋頂、側墻沿街面開數扇老虎窗。而在商業區,又是另外一副場景,在步行街兩側連續的界面上,建筑立面構圖的變化、坡屋頂造型的變化、山墻正面出現、紅白色彩交替出現等,這些變化更加豐富且有規律。但整個區域采用統一的材質,暖紅色和白色的主色調,構成整體區域的統一。
日本福岡豪斯豪斯登堡
3、最直接、便宜的途徑,是利用城市色卡實現新城建筑多樣化。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空間中所有裸露物體外部被感知的色彩總和。由于城市色彩的設計會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本地文化融合,因此每座城市都有代言自己特色和品位的城市色彩,如同奶酪色代表巴黎,橙黃色代表羅馬。美國城市規劃專家伊里爾•沙里寧有句名言:“讓我看看你的城市面孔,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
“城市色卡”既規定了城市色彩的多樣性,又規定了城市的基本色板,使其在差異的同時保持協調。新城在整體規劃之后、單體設計之前,應設計專屬的“城市色卡”,以使得新城的建筑群落既富有變化,又易于識別。
比如在英國的米爾頓凱恩斯新城,無論是住宅還是辦公建筑,還是地面鋪裝,整個區域的色彩設計是以赭紅為主調,輔以色相或明度上接近的棕色、淺灰等顏色。
二、快速樹立城市感,新城建筑群的立面需要公建化處理
為了快速樹立城市感,彰顯新城的信心與動力,新城必須在面向老城的界面或重要交通節點處建高樓,而且是公建化的高樓。
新城在建設之初存在區位偏遠、配套不足、產業初級等現實劣勢,一開始發展辦公是很困難的,因此更適合優先發展居住。但為了擺脫“居住區”形象而樹立都市感,住宅的立面需要公建化處理,打造高端商務形象。猶如日本福岡的愛藍島新城,在面向福岡一面打造了地標tower sky club,是由三棟高約145米的住宅樓聯合而成的高塔建筑。整個建筑采用現代風格,立面上大面積使用玻璃,形成寫字樓的玻璃幕墻效果,成為新城的精神地標。
借鑒溫哥華主義理念,通過公建化的建筑實現形象品質提升。
作為北美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溫哥華的規劃設計用高層建筑良好地處理了高密度下的人居環境。“溫哥華主義”(Vancouverism)是由加拿大著名華裔建筑大師譚秉榮倡導的設計理念,其要旨在于住宅立面采用公建化的處理方式,營造城市的都市形象和氛圍。通過玻璃元素在現代建筑表達上的大量使用,令普通的高層住宅樓充滿時尚、年輕、活力,讓一個可能會低端化的高密度居住區呈現出商務區的高檔氣質。
無論是在城市中心的耶魯鎮,還是在新城列治文市,社區的居住建筑都在貫徹溫哥華主義,實現公建化的效果,傳達城市年輕而時尚的都市氛圍。
溫哥華主義倡導的住宅公建化
在國內,建筑立面的公建化不僅能匹配新城形象品質提升的要求,而且能契合市場需求。以前來新城買房的人或多或少有種自卑感,因為房屋便宜、價值感低。而玻璃材質外立面不僅傳達出品質感,而且讓樓盤具有高度識別感,為業主帶來“面子感”。
三、保障新城建筑風格多樣化的順利實施,政府應該成為主導者和資源整合者。
作為城市的管理者,政府應該通過制度約束、資金支持和資源整合等,強勢帶動城市建筑設計的創新化、領先性,保障新城建筑風格的多樣化。
1、立法
在丹麥和荷蘭,政府是通過立法推動新城建筑多樣化的實施。
在哥本哈根《2011年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確指出“開發多樣性的城市空間,請人留下來,創造城市活力”,因此在未來城市——Ørestad新城的建設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立法,賦予建筑設計藝術化的自由,建筑不僅充滿創意而且富有藝術氣息,比如8號住宅、山住宅等。多樣化、創新的建筑,不僅塑造了新城的活力,而且成為Ørestad著名的旅游景點,提升了區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規劃控制
新城建筑的多樣化,也可以在制定區域總體規劃之時就加以控制。比如美國爾灣、哥倫比亞新城均采用差異化組團規劃,通過組團的差異約束建筑風格的差異。
美國的爾灣,是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的MPC社區。社區以村落(village)為單位,組團推進。規劃之初就充分考慮了不同村落的差異性。爾灣開發公司的副主席,Ray Waston指出:“爾灣就像一條寶石項鏈,每個社區都是項鏈上的一顆寶石,所以你就可以發現每塊寶石之間的不同,而非像一串珍珠項鏈看起來都一樣。但是,當這些寶石被爾灣穿起來,就成了一條項鏈。”組團內部風格多元,從特色植被、環境塑造到建筑外觀都特意地保持差異。
3、舉辦設計競賽和建筑博覽會,是政府普遍采用、調用社會資源的有效方式
在新加坡的榜鵝新城、韓國的廣橋新城,政府采用資助的形式鼓勵高水平的設計開發方案。設計競賽有助于促進關于建筑的討論,通過競賽的方式,在技術上實現更好的多樣性與創新性的城市形象。競賽獲獎也使實施項目獲得額外價值,可能對于其他的潛在開發者是一種激勵。
與設計競賽一樣,博覽會也是通過對優秀設計大師或設計公司的整合,從而產生出更加優秀的新城或住宅方案。這兩者都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優秀的方案一定會促使得新城、住宅更加的魅力化與多樣化。例如,瑞典馬爾默舉辦的歐洲住宅博覽會,聚集了歐洲一批富有創造力的建筑師的作品集錦。包括: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斯德哥爾摩的拉爾夫•厄斯金和約翰•尼雷,馬爾默的貝迪•奧斯特羅姆,丹麥的一些年輕建筑師等。在此次住宅展覽會上,由美國摩爾魯伯•于德爾建筑事務所和馬爾默當地的設計公司SWECO FFNS Arkitekter AV合作完成的“探戈”(Tango)住宅項目大獲成功,當年即榮獲瑞典最佳住宅項目以及美國建筑師協會榮譽獎。
瑞典馬爾默新城Tango住宅
4、強調建筑師在新城規劃的地位和職責
在日本幕張濱城的建設中,為營造多樣化的城市空間,首次嘗試總建筑師制。通過建筑師協調制,搭建政府與開發商的交流平臺,確保新城建設過程中建筑是多樣化的。
日本的總建筑師制是指,邀請一些較知名的建筑師擔任協調建筑師,成立協調委員會,協調委員會成員的主要任務是按照已制定好的城市設計導則,對各個單體建筑師的設計進行解釋和引導,以在發揮各責任建筑師個性的同時,取得全局的統一和協調。在橫濱幕張新城的建設中,為營造多樣化的空間,每個街區切分出不同建筑單元,由多個開發單位建設,同時每個建設單位配置有一個設計師,共同完成街區風貌的設計。
構建新城的形象磁極、實現城市功能復合或滿足市場多元需求,無論從哪個方面出發,為了營造新城的活力氛圍,必然需要建筑風格的多樣化設計。多樣化的建筑,在為市民帶來一場視覺盛宴的同時,也為城市搭建了一個超級大舞臺,讓市民參與其中,并留下生活記憶、擁有自豪感的同時,形成歸屬感。
作者:譚紅艷
華高萊斯國際地產顧問(北京)有限公司
www.rl-consult.com
選自《技術要點》44期《新城動力》
技術要點法律聲明:
文章版權歸華高萊斯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未經本公司允許,不得擅自進行轉載或作其他任何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