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請大家就坐,經過茶歇大家集中精神聽下面的報告。
下一個演講的是上海市松江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振亮博士。他曾經長期擔任上海松江區規劃局副局長,多年主持上海松江區的規劃建設工作,也是上海“一城九鎮”的建設的主要參與人。他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新常態下松江經驗的幾點啟示》。有請王振亮博士!
上海市松江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振亮演講
王振亮:尊敬的劉部長,各位領導專家,朋友們下午好!剛才幾位專家領導做了精彩的報告,很受啟發。各位專家也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議,我就上海松江近十年的發展情況向朋友們做一個報告。我的發言題目是《新常態下“松江經驗”的幾點啟示》。
剛才各位專家展望的是未來,我給大家匯報一下我們的過去是怎么做的。
一、毛主席確認的“松江經驗”新含義與松江概況。
1、1949年10月13日,毛澤東主席關于《轉發松江縣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經驗》的電報,“上述文件俟收到后即由新華總社廣播,你們看了松江的經驗后,請即通令所屬一律仿照辦理,這是一件大事。如果一千幾百個縣都能開起全縣代表大會來,并能開得好,那就會對于我黨聯系數萬萬人民的工作,對于使黨內外廣大干部獲得教育,都是極為重要的。務望仿照辦理,抓緊去做。”
此時的松江,屬于江蘇省松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松江縣,1958年11月區劃調整歸上海市管轄。
2、松江是上海之根,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縣,是上海文化發祥地,是上海的山、上海的水。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有遠東第一天主教堂。轄區面積604.68平方公里。
3、松江在八十年代末提出、九十年代推進的“三個集中”發展引領全國:“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農場或農業大戶集中”。
二、搶抓工業化發展機遇,實現了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
松江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是一個以糧油、蔬菜為主的農業大縣,是上海市的米梁倉和菜籃子。90年代后,松江自主開發上海市第一個市級工業區,從1992年以500萬人民幣起家,至2014年,有4000多家外資企業,總投資300多億美元,內資項目達到67000家以上,國內企業總投資達到2500億元以上。
松江的工業園區已經形成了120平方公里的規模。松江工業區目前是全上海市九大工業區產業總體布局中發展最好、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市級工業區之一。
松江擁有全國第一批、上海市第一家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年進出口超過400億美元,2014年占全國出口加工區進出口總額的30%以上,在2009年以前一直占全國的50%以上,上海自貿區所有的24項政策大多數都誕生或者啟蒙于松江出口加工區。
松江擁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三、搶抓上海“一城九鎮”試點建設機遇,松江新城建設成為全國的樣板。
“十五計劃”期間,上海市為了加快郊區城鎮化建設,提出了“一城九鎮”試點發展戰略,松江新城成為唯一的重點,要求5年全部建成,由10里長街、10平方公里城區、10萬人口的縣城5年內建成不少于25萬人、36平方公里的城市。到今天已經是120多平方公里新城、80萬人口的大城市,松江常住人口也由2000年的64萬人增長到2014年底的180萬人,實有人口203萬。在城鎮居住的人口超過150萬,城鎮化率85%。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成為學習的樣板。
四、抓住了高等教育大發展引進了7所大學的機遇,實現了由傳統居住社區向現代文化社區的轉變。
10個月建成大學城:2000-2002年,松江區以無償贈送的方式,劃撥8200畝土地建設松江大學城,引進了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外貿學院、上海立信會計高等專科學校、東華大學、華東政法學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和新籌建的上海視覺藝術大學;2000年11月動工,2001年9月建成,10月招生。目前在校生已經超過8萬大學生,師生員工已10萬以上的規模。
松江大學城的建設,使新城建設發展無論在規模上、環境質量上、還是城市品質、文化品位和國際知名度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飛躍。
五、抓住了信息化和IT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機遇,實現了由粗放型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的轉變。
信息化、IT產業、IC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帶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2001年1月18日,上海市第一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在松江工業區封關運行,平均通關時間4小時,甚至創下了2小時40分鐘通關的最快速度,已經完全與世界最發達地區的外貿出口管理的通關速度相接軌。
2001年12月,上海市第二個高科技園區——松江科技園區正式啟動。引進了以全球芯片生產行業的巨頭TSMC為領頭羊的IC產業群企業落戶。
2003年10月,松江第二個出口加工區正式啟動。 廣達集團2007年出口200億美元,2010年出口360億美元,松江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60%。
六、城鄉一體化與經濟社會統籌發展,成為全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最發達的地區。
(1)教育事業體系完整,具有完善的教學設施和教學質量。
(2)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發展獲得突破,成為全國實行全民醫保的試點區
(3)創新性的建立了三級養老體系(城保、鎮保、農保),解決了快速城鎮化、工業化過程中農民的后顧之憂。
七、溫家寶總理說:農業現代化“松江的實踐和經驗值得重視”。
(一)以家庭農場為代表的農業現代化取得重要突破
從十一五時期開始到十二五規模化推進,松江的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綜合機械化、生態化和服務體系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家庭農場:全區家庭農場1240戶,經營土地面積15.28萬畝(戶均123.2畝),占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的90.9%;2014年全區水稻單產580公斤,比設立家庭農場前增加29公斤;家庭農場戶均凈收入11.3萬元。水稻生產實現了全過程機械化。
蔬菜生產基本實現了專業化生產模式。
生豬生產、水產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已經超過80%。
建立了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從糧食良種繁育供應基地、全區統一供應、農資超市、農機培訓指導、農業金融和氣象服務、全區糧食作物的耕作、種植、收割綜合機械化已經超過90%,其中耕作和收割機械化水平達到100%,機械化烘干占總產量的80%以上。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服務體系。
從2010年起,松江從房地產純收益中提取20%作為城鄉統籌發展基金,用于支持純農業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目前有三種家庭農場模式:種養結合型60戶、戶均16萬元、機養結合型175戶、戶均15萬元、其余為純糧食生產型。
(二)農業生態環境取得了可持續發展
生態循環農業得到快速推進,一是加強農田林網、生態公益林、河道、村莊綠化建設,二是進行耕作制度改革,三是實現了100%的秫秸還田禁止焚燒,四是規模化養豬與家庭農場的結合,既綜合利用有機肥又減少了化肥使用30%以上。
農業產品質量與安全得到明顯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農村土地管理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專業農民收入穩步提高,從2008年的戶均種糧凈收入7.45萬元提高到2014年的11.3萬元,增長了51.7%,種糧養豬結合型的農戶凈收入19.9萬元,機農一體型的農戶凈收入14.6萬元。目前全區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不超過3800人。
松江家庭農場的探索與實踐,實現了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生產,農民增加收入,保護了耕地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得到了中央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
2012年2月22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批示“松江的實踐和經驗值得重視”;
2013年家庭農場寫入了中央1號文件,全國各地到松江學習家庭農場發展經驗,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持續關注報道松江家庭農場。
八、松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領先全國。
(一)改革成果。
2014年9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已經審議《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習總書記強調要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制改革。
如何改革、怎么樣做,只見雷聲,不見下雨;據有關部門統計,2011年,全國僅有2.32個村開展了集體資產權產制度改革,占全國總村莊數的3.8%,鎮一級尚未見報道。
自2008年以來,松江堅持“點上試行、取得經驗、逐步推廣”的步驟,至2013年12月30日松江區最后一家鎮級農村集體經濟聯合社掛牌成立,全區14個涉農街鎮全面完成改革,成立了14家鎮級聯合社,107家村級合作社,明晰農村集體資產達到328.2億元,其中凈資產123.1億元,全區共有社員570141人,持有總份額3050.49萬份。人均53.5份,每份額年終分紅幾元、幾十元不等。
(二)改革評價。
評價:周其仁教授:全國范圍內,鎮級集體資產產權改革尚未起步,而松江從鎮到村隊,把1956年以來的資產權屬全部追根溯源,評估確權,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
《財新-新世紀周刊》2014年第39期封面報道,將資產權屬徹底追根溯源,厘清鎮、村、隊三級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評估確權,股份固化,在全國絕無僅有。
(三)如何改革。
一是明確資產權屬關系,規定社員資格條件,為產權主體明晰化奠定基礎。從1956年農村合作社(村集體)成立到基準日(2010年12月31日,或者成建制撤村撤隊、或者實現“鎮保”日),全面摸清家底,確定社員資格條件主體。
二是按照土地、農齡比例加權,合理設置份額,為資產收益分配提供依據。土地與農齡按照6:4組成,土地以1984年核定的納稅耕地面積為基數,以隊為基礎,按人均土地面積測算土地份額,農齡為一年一個份額,自1956年起到基準日。
三是資產經營由街鎮一級統籌,主要經營不動產,為資產保值增值提供保障。有兩種模式:一種為隊、村、鎮三級資產統一為鎮級經濟聯合社統一管理;第二種原隊、村、鎮三級資產為鎮級經濟聯合社和村級經濟合作社兩級所有,由鎮級統一管理。
四是建立“三會”制度,完善治理結構,為資產規范管理提供支撐保障。
松江區的集體資產從“人人所有、卻人人無份”到現在的社員“人人都有固定的份額、年年都有不斷增長的分紅(現金)”。
九、松江的“四農問題”農村、農民、農業和外來農民工)已經得到基本解決。
(一)松江的三農問題已經初步解決。
第一,農民的非農就業已經基本解決,主要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10萬戶籍農民只有4000人從事純農業生產。
第二,這14年里,農民的生活居住已經向城鎮集中,全區6個街道11個鎮,11個鎮已經全面開展了農民向城鎮的集中,在鎮區建農民中心村、農民動遷安置房,以土地整合整治、土地增減掛鉤試點建設農民居住生活區,靠近市區的發達的4個鎮已經沒有了村委會、只有居委會;其他7個鎮也有超過50%的農民離開了農村居住,戶籍農民的10萬人只有一半約5萬人住在原來的農村。
第三,農民的社會保障已經全部解決,2000年以來的35萬農民,2000年以后出生的全部自動成為非農,35萬人中有農保的10萬人,退休金按照每月1000元左右領取,20萬人有鎮保,每月退休金按照2000元左右領取,5萬人左右是城保,與城市退休職工一致。這35萬人同時還要每年領取集體經濟合作社或者聯合社的數千元股金。
(二)松江的外來農民工已經融入松江。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所致力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對于大城市而言,還有大量的從外地、外省市而來的務工農民的工作就業、居住生活和子女入學等一系列問題,產生了大城市所特有的“四農問題”。松江在2001年新城建設和工業化大發展時期,就一直重視和關注“四農問題”的有序安排和妥善解決。
2000年五普人口普查,松江常住人口64萬人,戶籍人口50萬人,農民35萬人,城鎮非農人口15萬人;2014年末,松江常住人口180萬人,實有人口203萬人,其中上海戶籍人口60萬(松江戶籍50萬),戶籍農民只有不足10萬。
按照常住人口計算,松江有130萬人屬于外來人口,本地人與外來人比例是1:2.6,除了10萬大學生、教職工以及10萬外來人才外,85%都是外來農民工,他們已經完全融入了松江,就業、子女入學、購房或者租房居住。
(三)松江的外來農民工的就業、居住、子女入學和保障。
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民工,按照上海市統一的“兩個合法穩定”的標準:即合法穩定的就業,合法穩定的居住,在繳納1年以上綜合保險以后,子女可以就近進入義務教育階段的公辦學校讀書,民辦的小學初中,主要經費也是來自于市政府,按照每生每年5000元補貼,松江享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外省市學生已經大大超過本地戶籍學生。為了穩定外來務工人員,全區各個街道鎮政府都相應建設了外來務工人員居住中心,相對統一管理,大型企業自建員工宿舍,有若干個員工超過萬人或者5—6萬人的企業,基本上全部自己解決,政府以工業土地價格出讓。早期進入松江的務工人員,經濟條件好的,都已經自購住房,自2013年史上最嚴住房限購令開始,已婚的外來務工人員,符合條件的可以自購一套住房。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王主任很詳細的介紹,上海松江區是一個先進的典型,有時間建議大家去松江看看。
今天最后一個報告,也是來自于臺灣的,是奧雅設計集團副總經理廖仲仁先生。廖仲仁先生所在的奧雅集團,也是一家致力于成為新型城鎮化的綜合服務商和文創產業的品牌運營商。他的報告也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臺灣農業轉型的問題。剛才王主任介紹上海,包括松江區還有農業,當然農業一千多個農場,只有3800個從業人員。臺灣的農業因為它發展的更早,有很多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所以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寥仲仁先生給大家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