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彥:積極發揮社團力量 建立引導性綠色評估標準
楊金枝 2012-05-15 10:13:38 來源:中房網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于居住舒適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綠色低碳節能的應用越來越敏感。綠色建筑無疑是當今最為完整的概念,最好的體現可持續發展和人居環境的人類目標,但究竟如何做?才能順利達到彼岸,實現綠色建筑為我們建立的理想中的綠色社會目標。為此,中房網獨家專訪了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專家組組長開彥先生。
文/楊金枝
綠色建筑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市場良莠不齊,魚目混珠,更多的是打著“綠色”大旗,行非常“不綠色”之實。綠色建筑評估又以綠色技術的疊加為標準,而漠視綜合效果和居住全過程獲益,引起業內人士焦慮異常。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于居住舒適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綠色低碳節能的應用越來越敏感。綠色建筑無疑是當今最為完整的概念,最好的體現可持續發展和人居環境的人類目標,但究竟如何做?才能順利達到彼岸,實現綠色建筑為我們建立的理想中的綠色社會目標。為此,中房網獨家專訪了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專家組組長開彥先生。
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專家組組長開彥先生
綠色住區產業化發展 以舒適度為結果
中房網:綠色建筑是當前發展潮流,針對綠色建筑,您進一步提到了綠色住區的概念,但外界對這個概念比較模糊,請介紹一下綠色住區的概念?
開彥:綠色住區與單體建筑和居住小區不同,它是具有城市功能綜合體的縮版,是擴大的居住小區,縮小的城市基本單元。快速城市化造就了一批新城新鎮、生態新城、工業園區新型城市綜合體大多具有綠色住區所指的特點。
綠色建筑有三大原則:一是資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二是保護環境,減少對地球環境的負荷。三是創建綠色、健康的舒適生活。因此,綠色建筑不是簡單的“節省”,也不是單純綠色技術的堆砌,而是強調“最大化”,要求最大化地利用和發揮資源能源價值,節約土地,實現垃圾減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重視回收利用和再生材料,強調可持續發展,最終為居民創造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
我們提“綠色住區”是指它具備一定的城市功能。對城市“綠色住區”而言,可以整合的資源要比單純的綠色建筑要更多,對環境的保護和資源能源的利用程度也強的多,因此可以施展的作用也更大。以土地為例,在住區范圍內通過規劃手段發揮土地的作用的途徑會很多,緊湊型規劃理念能充分調節好綠地空間,更大地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城市機制的運行效率。定位在“綠色住區”還有一點,就是城市運作的范圍過大,許多東西不能立竿見影,運作也比較困難。我們認為,作為城市住區的規模范圍從操作層面是比較適宜的。
綠色住區除了強調包括聲、光、熱、空氣質量方面居住舒適性、健康性、安全性之外,還要求創造鄰里之間的交往、和諧環境的建設;綠色住區強調開發的、共享的城市空間的布局,實現住區與城市的共享機制;強調綠色交通、城市之路和步行系統的建設;綠色住區的目的是有效地創造居住者綠色生活環境、綠色行為方式。我們在《綠色住區導則》中概括了場地整合、開放街區、交通效能、人文和諧、資源能源、舒適環境、長效居住等七大方面引導性實施條文。
中房網:綠色住區包含土地、節能、環境、文化、交通等多個方面建設要素,我們也知道,萬通立體城市的概念,也涵蓋了這些要素,您怎么看待這兩個概念的異同?哪個涵蓋的范圍更大?
開彥:我非常欣賞馮侖立體城市的理念,4月份在上海參加了“城市綜合體”的論壇,通過萬通劉曉蘭的演講,我開始弄懂了這個概念,感覺是一個非常“靠譜”的綠色技術手段。
“立體城市”和“綠色住區”的理念是相合的。“立體城市”的規劃是5條支叉和1個中心體,中間通過綠地公園、高速交通聯絡成田園式網狀城市。。立體城市核心區比較高大,二百多米的建筑,將能夠組合相關功能的機構疊加放在一起,相互之間關聯度大,聯系方便,效率及資源能源的利用因此級配式的放大,很符合我們綠色住區提倡緊湊型規劃設計的理念。
“立體城市”講的是向空中和縱橫向同時發展大體量的城市綜合體,“綠色住區”是城市功能區域的概念,在這個區域里,綠色生態低碳的規劃理念和手段將被要求表現充分。比如,城市空間層次的組織、道路網絡和步行街的組織,人性化開放街區格局、文化傳承和居民交往場地、以及如何創建舒適環境、能效資源的綜合利用、減少垃圾量等均有詳盡的表述,是我們綠色住區提倡的。在這一類的原則方法方面的追求無論“立體城市”還是“綠色住區”兩者都是相同的。
中房網: “綠色住區模式”包含模數化,產業化的方向?比如萬科的住宅產業化,能否理解為用“綠色住區”的理念推進產業化的生產?
開彥:其實產業化和綠色住區理念一點不矛盾,產業化應該歸納到“綠色住區”指導原則中,產業化最終的目標是提高效率,綠色住區本身也講是提高效率。節省資源材料、加快建設速度,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減少垃圾量,是住宅產業化所追求的,所有的這些目標都是符合綠色建筑的理念的。區別在于,產業化是一個生產方式,生產鏈,這個生產鏈需要各個環節按照標準化、集成化、裝配化預制化的方式來組織。最后實現快速、效率、質量、節約等產業化目標。整個生產鏈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建立起來的,綠色住區建成應該統一到產業化的生產方式中去,要建立完整完善的綠色住區必須要走產業化的路子。
我認為,產業化的根本是部品、設備、材料,產業化的水平就是部品標準化的水平,部品的水平決定了產業化的水平,但目前現狀是不容樂觀的,我們的部品的開發和生產基本上是自發的,無序的,國家沒有統一標準規格要求和優良部品制度,這和標準化是脊髓是靈魂相違背的。我國目前垃圾量如此大,是因為部品、材料、設備的規格化不夠,造成了在現場裁剪、切割造成的。這和綠色建筑資源能源最大化的原則是違背的。
建立引領性評估標準 提倡結果導向評估體系
中房網: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差距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個差距?
開彥:我國綠色建筑起步較晚,社會整體對接納綠色建筑的認知度較差。我國的綠色建筑標準也與國際化的編制原則方法差距較大。我國現行的評估標準定位在“四節一環保”把綠色建筑的方式歸結于“節約”,是偏離了綠色建筑強調“資源能源最大化、材料的回用、復用和再生,減少環境負荷,營造健康舒適生活環境”的三項原則精神。將引領性和行為性的標準,演變成為了規范性、普及性的標準,做法上一直以政府為主導的強制貫徹常是我國慣用的方式。
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出發點不同,我國的綠色建筑推動自2004年來就是政府“自上而下”貫徹。政府機構雖然擁有絕對的權利和威信,卻在綠色建筑推廣和應用方面(人才、機制)顯得浮躁不實、事與愿違,很多都是“掛羊頭賣狗肉”權威度受到損害。開發商一般認為綠色技術帶來成本的增加不能得到補償,加上多年來“永不愁賣”市場帶來的紅利,沒有必要自找麻煩真正搞綠色建筑!對住戶來說看不到綠色建筑能為自己帶來的好處,不認識綠色建筑的意義,更本上沒有感受購買的愿望。而設計人員普遍知識面不夠,常常局限于完成設計的流程,同樣也沒有綠色的動力。很多的綠色節能建筑也只滿足高技術的疊加,以多數量為上,把綠色建筑等同于新技術、新材料的多少,全然忽視了律師建筑的“結果”另一方面在政策層面事實上的激勵制度始終未能建立起來,無法保障開發基層企業和用戶獲得利益。綠色建筑運動急待健康化,有序發展,建立高要求、高引領的推進機制。
而英、美、加等國家的綠色建筑標準,是以市場為導向,由民間“自下而上”發起的,政府及時給予政策支持和激勵。綠色建筑的管理者、工程設計師、財經法律人員、材料加工者都自覺在自身行為中貫徹綠色理念,成為每個人職業道德必須執行底線。以加利福尼亞州為例,政府制定州法律,凡是政府投資的工程必須符合LEED標準,從執行到運作都是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同時重視對基層人員的培訓,形成了濃厚的氛圍。
中房網:您剛才提出,中國的綠色建筑缺乏自下而上的推動力,那么您覺得現階段,綠色建筑需要走出一條什么樣的路?
開彥:我國是一個政府強力的國家,新技術、新產品不依靠政府是做不起來的,但綠色建筑光用行政命令的辦法也是走不通的,必須兼顧發揮來自民間學術團體、行業協會的力量。政府可以提出目標,發動既有民間的因素又有政府的背景的社團力量來推動,不免是個具有我國特色的好方式。因為行業社團和一般和基層聯系很緊密,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能夠起到上下溝通、協調的作用,更易于推廣和執行某項指令。
人居環境委員會作為一個研究性質社團,通過三年完成的《可持續發展綠色住區建設導則》課題,是完整表達了綠色建筑的原則方法、定位在城市住區更加充分體現了創建綠色城市的優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過去八年中做了100多個金牌住區,在這個理念上升級為七條建設目標,現在又升華到綠色住區的理念,同樣也是七條,但從目標內容和到表達方式有了突破性發展,對指導城市住區、生態城市和新城鎮的建設有較好的指導作用,深信將會對行業產生極大的影響力。這就是作為社團發揮的作用,可惜因眾多的因素未能足量發揮。《可持續發展綠色住區建設導則》在應對工程實踐中定位是引導性的,人居委將以與開發、設計、園林、施工等共建的方式推進。從立項階段開始參與,跟蹤全程,與技術人員共同協商會審、協助政府把控、并多方面為開發商提高管理、實施計劃等方面的能力,盡可能在原本基礎上能有較大提高。
中房網:為什么綠色建筑需要政府激勵?大多開發商認為做綠色建筑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如何平衡成本和利益的矛盾?或者說,綠色建筑真的會增加成本么?
開彥:但凡新技術、新產品推出前都存在很多障礙,都會有一個認識實踐的過程,會有一段艱難緩慢的發展,這時就需要政府來幫助推動。綠色建筑事關國家要害,是可持續發展問題。綠色建筑在起步運作的時候,特別需要政府出臺一些獎勵激勵政策,給予成本的補助,為有志于綠色建筑的人開辟路子,解決困難。國際上所有國家幾乎都是這樣的。沒有國家扶持,很可能就會夭折在襁褓之中。但目前很可惜國內沒有這類措施,或者力度不夠,已能夠獲得補貼的項目少之又少。
綠色建筑是不是一定會增加成本。并不是只有高科技、新材料、新技術才是綠色建筑,綠色建筑本身是強調簡易、傳統化、低成本技術的。在規劃設計理念中,我們強調的是被動建筑理念和實施方法,也就是通過巧妙的規劃安排,通過建筑設計緊湊合理安排、通過構造和材料的方式,達到節能和節材的健康受用的目標,這種方法是不會需要過大的成本投入。但是,常常因為我們的材料、設備等方面和國際標準差很遠,要達到綠色建筑標準,不利用新材料新技術幾乎是做不到的,還是要花費點的,這個需要一個過程。另外還要有個全壽命全局的觀念,成本提高部分留在后期的投入使用過程中得到回收。
目前開發商一談轉型,就要講商業地產、旅游地產,躲過宏觀調控市場不景氣階段,這不叫轉型而是叫轉移。聰明的開發商應該轉變思路,把重點轉移到重視產品品質和舒適度,把丟掉的市場在找回來,真正為國家創造財富,為居民提供好的產品。綠色建筑和綠色住區就是提高品質和價值的最簡潔的途徑。我很贊同萬科堅持品質、產業化,堅持普通住宅建筑優質化,他們不惜提供精裝修成品房,這是有前瞻性的,是國際化水準的。所以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萬科依然是龍頭,這是值得研究學習的。
中房網:很多開發商標榜自己的樓盤項目是低碳、節能的“綠色建筑”,您如何評價目前市場上的“綠色建筑”?
開彥:我非常擔心。在目前的市場上,真假綠色項目魚目混珠。國內評價綠色建筑有兩種方法,一是主技派,一是主導派。主技派是指用技術項目來衡量,主要關注一個建筑項目使用了多少項綠色技術或綠色材料,把完成的多少的定位優秀、良好和及格。造成了開發商、設計人只追求完成技術項目數量而不注意綜合效益,忽視了最終成果和居住舒適度。現在幾乎90%的建筑都采用這種評估方法,比如我在的辦公樓,就采用了多種新節能技術和構造材料做法,內外保溫很好,雙層斷橋門窗、地板采暖,因為個個都是優秀的,結果反而造成了冬天室內溫度太高,需要開窗來調節溫度,能源是節省了還是浪費了?好工藝好材料造成了浪費和不舒適,這不是綠色建筑追求的。造成這個原因就是未注重最后的使用效果和量化節能指標,不注重整體設計,應用技術相互協調而產生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