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苗野 2024-03-04 08:22:37 來源:中房報
??3月3日15時,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1小時20分鐘的時間里,大會新聞發言人劉結一回答了中外記者10個問題,內容包括政協工作、中國經濟發展、就業形勢、民營經濟、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話題。
??劉結一表示,經濟議題備受委員關注,是政協協商議政的重點。委員們一致認為,過去的一年,我們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經濟總體回升向好,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現,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展望未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經濟長期向好態勢將持續鞏固和增強,前景光明。
??談政協工作
??堅持“第一議題”制度
??過去一年全國政協工作有哪些特點?“去年是十四屆全國政協履職的開局之年,全國政協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政協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并堅持‘第一議題’制度,圍繞學習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精神,制定60多份工作方案。”劉結一介紹。
??他說,對標中國式現代化目標任務,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等議題,舉辦各類協商活動94場次,許多意見建議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和舉措。強化調查研究對協商議政的基礎支撐作用,開展各類調研視察考察活動138項。如為了開好“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召開前,就“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開展專題調研8項,形成大會發言160余篇。
??去年是十四屆全國政協的屆首之年。劉結一表示:“全國政協認真落實中共二十大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設的部署,制定和修訂87項工作制度,覆蓋學習培訓、調研視察、協商議政、談心交流、新聞宣傳、委員讀書、機關建設等方面。”
??對于今年全國政協工作,劉結一說,繼續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目標任務獻計出力,緊扣中共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發展中重大現實問題履職建言。1月份已經就“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召開了雙周協商座談會,還將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等議題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專題協商會、雙周協商座談會和遠程協商會等協商議政活動,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努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談中國經濟
??消費強勁拉動經濟發展
??在回答記者關于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問題時,劉結一說:“據文旅部統計,今年春節假期8天,全國國內旅游出游4.74億人次,同比增長34.3%;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6326.87億元,同比增長47.3%,國內旅游出游人次和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均大幅增長,創歷史新高。”這從側面反映出,人民群眾提升生活品質的需求蘊含著巨大消費潛能,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經濟議題備受委員關注,是政協協商議政的重點。劉結一說,委員們一致認為,過去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經濟總體回升向好,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現。
??過去一年,全國政協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一系列宏觀經濟和重要經濟議題協商議政,在助力經濟發展方面開展扎實有效工作。
??一是密切跟蹤研究經濟形勢,為科學民主決策提供參考。全國政協緊扣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組織委員和專家召開研討會,動態分析經濟運行指標,研判我國經濟發展形勢變化,就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提出針對性建議,形成專題報告。每季度舉行一次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圍繞經濟平穩運行,及財政、貨幣、就業政策和熱點經濟問題深入協商議政,為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建言獻策。
??二是圍繞“國之大者”、民之關切協商議政,助力高質量發展。比如,就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為防范化解風險、穩定市場信心提出意見建議;就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等報送信息,得到有關部門重視或采納。
??三是圍繞突出問題調查研究,為解決經濟發展中的難點堵點痛點獻計獻策。開展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等專題調研,通過多種形式轉化調研成果。聚焦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走訪調研部分中小銀行,組織相關代表性企業探討交流,形成高質量建言成果,為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提供參考。扎實開展“優化外商投資環境”民主監督性調研,推動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政策更好落地。
??劉結一表示,今年,全國政協將繼續助力鞏固經濟向好態勢,就經濟領域重要問題開展形式多樣的協商議政,積極建言資政、凝聚各界共識,為推進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談就業
??持續釋放政策促就業紅利
??就業關系到千家萬戶,年輕人尤其是應屆畢業生就業備受關注。劉結一表示,中共中央、國務院將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作出一系列具體部署。各地區和有關部門多措并舉,形成穩崗擴就業合力。2023年,各級政府各類資金直接支持就業創業超過3000億元,并采取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城鄉困難群眾就業等針對性措施,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
??“這是來之不易的,也為繼續打好政策組合拳,持續釋放政策促就業紅利,加力穩固就業向好態勢,打下堅實基礎。”劉結一表示,全國政協積極圍繞穩定和促進就業開展工作,政協委員、政協各參加單位就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深入調查研究,分析就業趨勢,從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拓寬大學生就業創業渠道、加強靈活就業制度保障、發揮數字經濟帶動就業的杠桿效應、營造更加平等的就業環境等方面提出有針對性、前瞻性的對策建議,提交提案91件,很多意見建議轉化為黨政部門政策選項和工作舉措,推動解決實際問題。
??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和企業招工面臨的困難,委員們提出“建立高校和行業發展聯動機制,解決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等針對性提案,被相關部門吸收采納,為推動相關政策舉措落地見效發揮了作用。
??2024年,全國政協還將繼續圍繞穩崗擴就業開展一系列工作,比如組織開展“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持體系、確保就業穩定”調研;圍繞“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進行協商,為落實好就業優先政策、夯實民生之本履職盡責、獻計出力。
??談民營經濟
??政策聚焦解決實際問題
??民營經濟是一個很受關注的話題。劉結一說,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共中央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去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各地區各相關部門陸續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著力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全國政協委員中有不少民營企業家,他們了解一線情況,深知市場動態,積極反映民營企業發展中的社情民意,參與有關調研和協商議政活動,為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建言獻策。
??“一年來,大家感到,各項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聚焦解決實際問題、破解發展難題,提振了大家的信心,增強了他們的底氣。”劉結一強調,在宏觀經濟持續向好的大趨勢下,民營經濟前景可期,民營企業大有可為。
??過去一年,全國政協圍繞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題調研。堅持問題導向,會同地方政協以及有關部門、律所、商會、民營企業家代表深入研究民營企業經營當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包括中小企業融資及民營企業獲取科技創新資源等問題,提出完善民營經濟平等保護機制等建議。探索搭建助推國企民企協同發展的平臺,組織來自國企民企的委員聯合開展走訪考察,促進優勢互補和深度合作,助力民營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為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增添動能。委員們還提出不少關于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引導民營企業加強自身建設等建議,為推動有關支持性政策出臺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年年初,全國政協召開的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上,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同志聽取委員意見建議、同委員互動交流,其中就包括解決民營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劉結一表示,全國政協還將圍繞“持續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開展民主監督性視察,圍繞“清理拖欠企業賬款情況”召開重點關切問題情況通報會等,通過履職為民營企業發展鼓干勁、強信心、辦實事。
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加速落地中
2024-03-01已取得初步進展。對2024年房地產行業走向,機構這樣預判
2024-02-29政策走向如何?市場又會出現哪些變化?央行:加大對五大重點領域的資金支持
2024-02-28用好用足貨幣政策工具,做好審貸放貸、資金申報和存續期管理。住建部:促進房地產市場供需平衡、結構合理,防止市場大起大落
2024-02-28根據住房需求科學安排土地供應、引導配置金融資源,實現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錢。2024年地方兩會,釋放這些樓市信號
2024-02-27各地今年房地產工作“新看點”。2024年一月房地產大事件盤點
2024-02-26回顧,是為了更好的前行!安徽首批房地產融資“白名單”項目貸款落地
2024-02-26合肥市通過國家信息平臺上報的首批26個“白名單”項目已獲得“工農中建交”等銀行積極支持。山西:加快推動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落地見效
2024-02-26提出第一批可給予融資支持的房地產項目白名單并推送給商業銀行,涉及131個項目、融資總需求219.14億元。
- 08:20
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
(2023-02)1571.9點
- 0.13%
- -0.91%
日期 | 指數 | 環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