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 16:55:31
??2021年,房地產行業去杠桿從控制風險到制造風險,百強規模房企接連出現了債務違約問題,甚至到了破產清算的境地。央行第三季度例會定調“兩維護”,政治局會議首提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22個重點城市實行集中供地,另有9城自主加入。年內地市轉折,土拍規則同步調整,即18城二輪土拍規則明顯收緊,從控“名義地價”到控“實際地價”,11城三輪土拍規則明顯放松。地方調控高頻化、精準化,截至12月20日,73省市、249次政策加碼,深圳政策加碼多達20次。下半年,壓力城市政策解綁穩預期,19城落地“限跌令”,39城通過財稅托市。房地產稅試點將落未落,現已進入實操階段,距離最終落地僅剩時間問題。
??展望2022年,我們認為房地產政策層面繼續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四限”調控較難退出。房地產行業去杠桿節奏將適度控制,個人按揭貸款有望繼續松綁,進而支持居民自住以及改善性購房消費,促進行業良性循環。房企整體融資環境明顯改善,更利于國企、央企及優質民企,“問題”房企資金周轉壓力或將加劇。因城施策落實“三穩”,預計三類壓力城市或將跟進救市,市場維穩、企業紓困將是必要手段。2022年初,滬廣深杭寧等或將率先試點房地產稅,但對市場影響有限。
??2021年總結
??01
??全面去杠桿貫穿全年,從控制風險到產生風險后定調良性循環
??(本節有刪減)
??房地產行業去杠桿從控制風險到產生風險。上半年,房企融資“三道紅線”、房貸管理“兩道紅線”持續發力,銀行業金融機構急于“收傘”,很大程度上導致房企暴雷事件頻發。下半年隨著市場持續轉冷,房地產信貸政策適度糾偏,涉及房企融資解凍,個人按揭貸款邊際改善。
??3月5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定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通過增加土地供應、安排專項資金、集中建設等辦法,切實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給,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盡最大努力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會議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給,防止以學區房等名義炒作房價。
??7月26日,被納入“三道紅線”試點的幾十家重點房企,已被監管部門要求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不僅包括房企在公開市場拿地,還包括通過收并購方式獲地的支出。
??9月24日,央行第三季度例會定調“兩維護”: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維護住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10月14日,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個人住房貸款發放金融保持平穩,與同期商品住宅銷售金額基本匹配。恒大集團的問題在房地產行業是個別現象,大多數房地產企業經營穩健、財務指標良好,房地產行業總體是健康的。
??10月21日,銀保監會統信部副主任劉忠瑞在國新辦發布會表示,保障好剛需群體信貸需求,在貸款首付比例和利率上支持首套購房者。目前,銀行個人住房貸款中有90%以上都是首套房貸款。
??11月9日,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表示,招商蛇口、保利發展、碧桂園、龍湖集團、佳源創盛、美的置業等近期均有計劃在銀行間市場注冊發行債務融資工具。
??12月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12月8-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并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12月11日,發改委副主任兼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加強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房地產是支柱產業,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費。
??12月15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
??12月20日,央行公布1年期LPR降至3.8%,下調5個基點,5年期以上LPR仍保持4.65%不變,此前LPR已連續19個月保持不變。
??而在房地產行業去杠桿的政策大環境下,2021年以來,基于個別大型房企風險暴露,金融機構對房地產行業的風險偏好明顯下降,房企境內融資出現了一致性的收縮行為。與此同時,國際評級機構批量下調中國房企信用評級,房企海外融資近乎陷入停擺。受此影響,企業資金周轉壓力不斷加劇,“促銷售、搶回款”已是業內共識。
??據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183362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占比分別跌至11.8%和32.4%,較2020年末分別減少2個百分點和0.4個百分點。反觀定金及預收款、個人按揭貸款占比分別升至36.6%和16.2%,較2020年末分別增加2.2個百分點和0.6個百分點。說明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增長顯著受限,定金及預收款、個人按揭貸款漸成房企最為重要的資金渠道來源,企業對銷售回款的依賴度持續提升。
??據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房地產行業去杠桿漸顯成效,房貸管理的“兩道紅線”由升轉降,三季度末分別跌至19.7%和27.1%。
??2021年三季度末,全國房地產貸款余額51.4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進一步回落至27.1%,較2020年末再降1.6個百分點。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7.4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跌至19.7%,較2020年末減少0.3個百分點。
??02
??集中供地以期“穩地價-穩預期”,控“名義價”到“實際價”
??(本節有刪減)
??2月18日,住建部發文對22個重點城市實施土地供應兩集中,即集中發布出讓公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2021年住宅用地公告不超過3次。22個重點城市包括4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以及18個熱點二、三線城市杭州、寧波、南京、蘇州、無錫、合肥、武漢、成都、重慶、長沙、鄭州、天津、青島、濟南、廈門、福州、沈陽和長春。
??據不完全統計顯示,西安、南通、徐州、常州、揚州、淮安、嘉興、湖州和金華9城自主加入集中供地。其中,西安、南通和徐州嚴格執行集中供地,其余城市執行層面相對隨意,下半年湖州等已恢復零散供地。
??年內地市轉折,首輪集中土拍異常火爆,重點城市優質宅地大都進入競自持階段,重慶平均溢價率更是高達43%。二輪集中土拍顯著遇冷,底價成交常態化,國企、央企頻頻托底拿地,熱點城市北京、廣州、杭州、長沙等平均流拍率皆超50%。三輪集中土拍熱度持續下滑,受限于資金周轉壓力,民營房企緩拿地甚至不拿地,國企、央企托底現象愈加突出。
??這從土拍規則的變化同樣可以看出端倪,二輪土拍規則明顯收緊,三輪土拍規則明顯放松。
??8月11日,自然資源部對集中供地提出四點明確要求,預示著從控“名義地價”到控“實際地價”:
??其一,參加商品住宅用地競買企業應當具有房地產開發資質。
??其二,房企參與土地競拍和開發建設過程中,其股東不得違規對其提供借款、轉貸、擔保或其他融資便利,并將“建立購地資金來源審查制度”由可選項改為統一實施的政策措施。
??其三,單宗地溢價率不得超過15%,絕不允許通過提高起拍價格調整溢價率,嚴控城市樓面地價新高。
??其四,在達到地價或溢價率上限時,不得以競配建等方式增加實際地價,可通過一次性合理報價、搖號、競更高更優品質建設方案等方式確定競得人。
??而在二輪集中土拍慘淡收場后,廣州、杭州、南京等11個重點城市三輪土拍規則明顯放松,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內容:
??其一,降低參拍房企的資質要求。典型如南京,房企資質由二級及以上調整為三級及以上,并取消了不得聯合報名競買、不得合作開發,嚴格限制股權轉讓等約束要求。
??其二,降低保證金、土地款首付比例。典型如蘇州,保證金比例由此前的30%-50%統一下調至30%,土地款首付比例則由60%下調至50%。
??其三,取消競自持。譬如,成都降低配建要求,重慶則降低自持租賃比例,深圳、成都和廈門更是全面取消競自持。
??其四,提高住宅限價。成都多宗回爐地塊的商品住宅限價適度抬升,漲幅3%-17%不等。福州土拍溢價成交時,出讓價款每增加1%,銷售指導價的上浮比例由0.1%提高至0.3%,最高上浮比例由1.5%提高至4.5%。廣州市南沙、黃埔兩區出讓地塊更是取消“限房價”要求。
??03
??房住不炒不松懈73省市249次加碼,地方政策高頻化、精準化
??(本節有刪減)
??地方調控高頻化、精準化。截至12月20日,73省市、249次政策加碼,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其中,深圳、廣州政策加碼多達20次,深圳重點強化信貸資金管控,并以“深房理”被查處作為政策加碼的最高峰;廣州分區域精準化調控,天河、黃埔、南沙等熱點區域依據市場實際情況,針對性地調整政策措施;上海多管齊下嚴堵政策監管漏洞,政策加碼同樣達到13次。
??聚焦政策內容,主要涉及升級限購、升級限貸、升級限價、升級限售、增加房地產交易稅費、落地二手房參考價、新房積分搖號和強化預售資金監管這8個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寧波、成都等15城落地二手房參考價。例如深圳,二手房成交參考價格覆蓋全市3595個住宅小區。又如上海,以市場真實價格為依據,對每套房源進行核驗,沒有通過價格核驗的房源不得對外發布。再如成都,分三批次共計公布745個住宅小區二手房成交參考價,其中首批201個住宅小區,第二批286個住宅小區,第三批258個住宅小區。
??而在房企暴雷后,北京、廈門、石家莊等強化預售資金監管。預售監管資金劃分為重點監管資金和非重點監管資金,重點監管資金主要用于工程建設,按照施工進度分批次提取;非重點監管資金用途則不限于工程建設,取用規則各城市差別較大。
??石家莊政策力度最嚴苛,被列入“黑名單”的房企,監管比例為監管資金總額的120%,主體結構封頂僅能支取50%的重點監管資金。
??04
??壓力城市政策解綁,19城落地“限跌令”、39城財稅托市
??2021年下半年,全國房地產市場持續轉冷,市場形勢愈加嚴峻。房企打折降價常態化,即便是原先的熱點城市廣州,過半樓盤降價促銷,部分項目推出工抵房,降價幅度多達30%。
??受此影響,長春、昆明、岳陽等19城落地“限跌令”,不乏唐山、惠州、徐州等此前的熱點城市,市場預期發生根本性轉折。例如長春發文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穩定市場預期,嚴令房企不得低于9折銷售。又如天津住建委約談各大開發商,要求房價降幅達5%的樓盤上報區住建委,房價降幅達10%上報市住建委,房價降幅達15%禁止銷售并關閉網簽。
??長春、哈爾濱、南寧等39城通過財稅刺激托底樓市,主要涉及購房補貼、降低房地產交易稅費。例如長春給予人才、農民購房補貼,首次購買90平方米以下新建商品住宅的各類人才、進城農民,分別給予50元/平方米和80元/平方米的購房補貼。又如廣東省除廣州、深圳之外的19個地級市全面下調房地產交易稅費,個人轉讓二手住宅的個稅統一調整為1%,個人轉讓二手非住宅的個稅統一調整為1.5%、土地增值稅統一調整為5%。
??05
??房地產稅擴大試點將落未落不明朗,加劇市場觀望情緒
??……略……
??2022年展望
??06
??堅持“房住不炒”,“四限”、去杠桿、房產稅等長效機制成閉環
??展望2022年,房地產政策層面將繼續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完善住房市場和保障體系,加快構建高端有市場、低端有保障的住房制度,重點解決新市民、困難群體住房難題。
??其一,加快構建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十四五”期間著力提升保障房覆蓋率,重點解決新市民、困難群體住房難題。
??其二,商品房市場支持居民自住及改善性住房消費,強化城市政府主體責任,更好地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期調控目標。
??繼續落實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短期內,“四限”調控仍將從緊執行,尤其是核心一、二線城市,繼續堅持房地產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松勁,并嚴堵政策監管漏洞,但政策加碼頻率將趨勢性下降。房地產行業去杠桿還將繼續落實下去,倒逼企業降負債、居民降杠桿。房地產稅也將盡快推出,并擴大試點城市范圍。
??07
??控制去杠桿節奏,居民按揭支持合理需求、房企債務危機改善
??去杠桿仍是行業主旋律,房企融資的“三道紅線”、房貸管理的“兩道紅線”還將繼續落實下去,但去杠桿節奏將適度控制。
??一方面,居民按揭貸款有望繼續松綁,主要體現于提高個人按揭貸款額度、縮短放貸周期、下調房貸利率等,尤其要提高首套及改善性住房按揭貸款的授信額度,進而支持居民自住以及改善性購房消費,保證正常房地產交易平穩運行,促進房地產行業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涉房融資或將解凍,房企整體融資環境有望明顯改善。支持房企合理正常融資,有序引導企業銷售、購地、融資等經營行為逐步回歸常態。當然,銀行業金融機構基于放貸的風險偏好考量,信貸政策松綁更利好國企、央企及優質民企。那些“問題”房企仍需去杠桿,并將杠桿率、負債率降到相對安全的水平,預計融資環境較難實質性改善,資金周轉壓力或將不斷加劇。
??08
??三類壓力城市將會跟進救市,但財稅、紓困手段相對有限
??壓力二、三線城市仍需為市場減壓,防止城市房價出現大幅下滑。類比于長春、肇慶和珠海,預計以下三大類壓力城市有著強烈的托底樓市內在沖動:
??其一,房地產庫存高企、去化周期超24個月的壓力城市。截至2021年11月,北海、防城港、大連等31城庫存去化周期皆超24個月。例如大連商品住宅庫存面積1463萬平方米,去化周期高達52.7個月。又如煙臺庫存面積1253萬平方米,去化周期長達36.4個月。
??其二,流拍率高企且土地財政依賴度較高的壓力城市。例如南寧,2020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619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及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總量的比重達到61.2%。2021年下半年,南寧土拍市場愈加冷清,11月主城區5宗經營性用地全部流拍。
??又如溫州,2020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164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及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總量的比重達到59.6%。2021年下半年,溫州土拍市場持續轉冷,11月計劃出讓11宗經營性用地,其中8宗地流拍,流拍率高達62%。
??其三,房價下滑過快或者落地“限跌令”的壓力城市。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11月,石家莊、貴陽、大理等16城新房及二手房銷售價格指數環比跌幅都在0.5%以上。例如石家莊,新房銷售價格指數環比下跌1.2%,二手房銷售價格指數環比下跌0.8%。又如大理,新房及二手房銷售價格指數環比均下跌1%。值得擔憂的是,長春、昆明、岳陽等19城相繼落地“限跌令”。
??為了減緩市場下行壓力,扭轉房價看跌預期,這類房價下滑過快或者落地“限跌令”的壓力城市更有必要托底樓市,且救市政策力度或將更為強勁。
??聚焦救市政策組合拳,主要通過以下兩方面展開:
??其一,市場維穩層面,供應端壓力城市建議調降地價,增加低價地、平價地供應;需求端壓力城市建議適度刺激,放松公積金貸款、購房補貼、稅費減免等皆是可以操作的選項。
??其二,企業紓困層面,房屋銷售環節建議調降預售門檻,加快預售證審批,讓那些達到預售許可條件的樓盤盡早入市銷售、盡快實現回款;土拍環節壓力城市建議降低土拍門檻,涉及降低土地競買保證金,延期繳納土地出讓金等。
??09
??房產稅擴大試點城市勢在必行,預計對市場影響相對有限
??我們認為2022年初試點城市或將落地房地產稅具體的實施細則。至于首批試點城市,預計以下兩類城市率先落地的可能性較大:
??其一,前期房價上漲過快,或者房價始終面臨較大上漲壓力的核心一、二線城市,主要包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蘇州、西安等。
??其二,2021年被住建部點名約談的熱點一、二線城市,具體涉及上海、北京、深圳、成都、西安、廣州、合肥、寧波等。
??鑒于北京房地產市場構成要素相對復雜,除了市場化的商品房之外,限競房長期成交占比近半,共有產權房同樣占據較大的成交比重。出于房地產稅試點先易后難的基本方針考量,預計北京大概率不會入圍首批試點城市。
??區別于2011年上海、重慶試點房產稅,政策力度相對溫和,并未達到市場預期的效果。我們認為未來房產稅試點將體現一定的政策力度,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的變化:
??其一,拓寬稅基,體現于不僅新購住房征收房產稅,而且存量住房也要納入征稅范圍。
??其二,設置一定的免稅額度。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案:第一,設定戶均免征套數,例如首套房不交稅,二套及以上住房皆需繳納房產稅。第二,設定人均免征面積,例如人均居住面積低于40平方米免稅,僅對于人均居住面積高于4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面積征稅。第三,設定人均免征額度,例如人均每年抵扣5000元,超出5000元以上的部分交稅。
??對于房價極差較大的城市而言,建議試行人均免征額度,可以達到高檔物業多交稅的效果,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對于房價極差較低的城市而言,上述三種免稅方案則沒有本質性的區別,建議參照實際執行層面的難易程度,擇優選取更利于簡化征稅程序的免稅方案。
??其三,房屋評估價值市場化,更利于操作。新購住房價值評估相對簡單,可以參照網簽備案價格執行。存量住房價值評估稍顯復雜,建議以小區為基本單位,并以二手房成交參考價或者市場化的交易均價為準,而不對各樓棟、各樓層評估價值做進一步的細分,更新頻率也以年為單位。
??其四,稅率超額累進制,起始檔位稅率理應較低。考慮到房產稅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影響,房產稅的起始檔位稅率不宜定得過高,建議控制在0.5%以內。但稅率可以采取超額累計制,當戶均住房套數或者人均居住面積達到更高水平的檔次,相應征收的稅率也要有所提升,以便達到首套及剛需住房少交稅,多套及高檔住房多交稅的目標。
??鑒于試點階段房產稅率或將相對較低,并設置一定的免稅額度,疊加首批試點的核心一、二線城市市場需求及購買力依舊堅挺,長期來看房價易漲難跌,預計房產稅對市場負面影響有限,對居民收入整體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