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4 16:18:45來源:珠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近年來,為高效配置監管資源,提升監管效能,有效解決日益增長的市場主體與有限監管力量之間的矛盾,以適應新形勢及突發情況下的監管需要。珠海市市場監管局按照市場監管總局和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的要求和工作部署,有序開展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工作,逐步實現差異化、精準化、智慧化監管。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創新監管方式中積極探索符合珠海實際、具有珠海特色的市場監管模式,有力提升市場主體信用意識,全市營商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
??三個推進,為信用監管夯實基礎
??積極推進商事主體年報公示服務工作。一是升級改造“珠海市‘多報合一’年報系統”,并開發了“珠海市‘多報合一’年報手機版”,2020年10月底已在“粵商通APP”正式上線,進一步方便商事主體自主申報年報。二是做好年報“多報合一”改革工作。珠海市是市場監管總局確定的滾動年報試點城市,根據市場監管總局要求,自2018年度起年報逐步實施與海關、人社、商務等部門年報“多報合一”改革。根據要求,珠海市海關管理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機構)年報時間調整為每年的1月1日至6月30日,為做好轄區內外商投資企業(機構)和海關企業年報填報工作,珠海市市場監管局早部署、早宣傳,采取一把手親自抓,市、區局領導層層包干,制定工作臺帳,責任到人等多舉措,取得了較好效果。2020年度,珠海市海關管理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機構)年報率93.43%,重點行業領域年報率100%。
??進一步推進經營異常名錄管理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管理工作。按照《珠海市商事主體經營異常名錄管理辦法》,通過預警、擬載入、告知、載入等規范化程序,對商事主體不按期提交年度報告、通過住所無法聯系的將其載入經營異常名錄。截至2021年4月30日,全市市場監管系統對商事主體載入經營異常名錄68351戶(其中企業約1.8萬戶,個體工商戶約5萬戶),通過信用修復移出經營異常名錄的商事主體共約1.2萬戶。根據國家、廣東省對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相關規定,對符合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規定情形的企業進行認定、列入工作,截至2021年4月30日,已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492戶。
??扎實推進市場主體“死戶”清理工作。緊緊圍繞市場監管總局、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的工作部署,將長期停業未經營企業清理工作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通過線上數據梳理、跨部門數據比對及線下實地核查。2020年度全市已吊銷企業戶數2025戶。2021年度截至4月30日,全市吊銷企業戶數1084戶。
??抓好數據歸集,構建統一的市場監管大數據中心
??依托公示系統,扎實推進涉企數據歸集共享。按照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數據標準改造升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珠海)”,秉持“能歸盡歸、能用則用,先易后難、先內部后外部”的原則,采取定期推送、部門提供、人工錄入等方式,建立主要數據來源渠道,實現涉企數據動態管理。累計歸集企業登記注冊、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抽查檢查、列異列嚴等數據346.51萬條,向共享交換平臺推送數據6472.61萬條。依托“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珠海)”將涉企信用信息歸集到企業名下并依法公示,構建失信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信用監管框架。“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珠海)”自2019年12月18日優化升級完成后累積訪問量已達780多萬次,近90天日平均訪問量為1.47萬次。
??建設智慧市場監管系統,構建市場監管領域的數據資源庫。2020年11月,投資近2000萬建設智慧市場監管綜合服務平臺,構建涵蓋應用支撐平臺、市場監管大數據中心、信用綜合監管系統、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等12大模塊于一體的監管平臺。2021年底,該平臺建設工作將全部完成,有望通過管理服務對象信用、風險預警模型,實現市場監管相關數據的整合,健全數據共享、更新、深度挖掘機制,提高數據支撐、共享、服務、集中管控能力,打破各業務系統的信息壁壘,構建市場監管監測指標體系,形成全方位的市場監管信用監管體系,實現市場監管業務“一體化智能監管”的目標。
??推進信用監管,建設信用風險分類體系
??確定多維度風險指標體系,為科學評定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打下基礎。根據市場監管總局關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的相關意見和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企業信用風險分類評價規范,并借鑒廣州、深圳、佛山等地市的先進經驗,已初步確定我市多維風險指標體系,從企業的基本信息、經營行為、履約歷史、監管信息、成長潛力等維度收集并細化指標項。初步細化為20個一級指標,50個二級指標,107個三級指標。下一步,將根據初步建立的指標體系對企業進行預分類,不斷調整指標體系,讓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更符合實際、科學精準,充分揭示企業信用風險高低,為科學制定差異化分類監管措施提供依據。
??搭建信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及時防范化解信用風險。基于歸集的企業信用風險信息,根據監管需求、監管重點,結合日常監管中掌握的各類風險事件特征,建立長期未經營企業發現模型、虛假注冊企業發現模型、職業打假人識別模型、食品精準監管模型、特種設備異常預警模型、企業活躍度評價模型等,對企業主要風險點實施監測,對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的整體信用風險狀況進行數據挖掘,及早發現苗頭性、區域性、行業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