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信用與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所長韓家平演講
韓家平:我想講一個觀點,跟我們企業經營直接相關的,誠信是最佳的商業策略,為什么這樣說?我給大家做一個推理。關于信用的概念,在中文里面,信用的含義是比較廣義的,至少有三層含義,一個是對他人和物品的信任、使用。第二個,遵守諾言、實現承諾,從而取人的信任;第三層含義,在經濟交易過程中,是一種價值交易的方式,不需要立即付款,不需要抵押擔保就可以進行價值交換的制度,比如說企業的信用銷售、賒銷、賒購,金融機構的信用貸款等等。
誠信和信用的管理,誠信是誠+信,它是一種道德層面,反應的是主觀意識,是一種內在和自律的要求。信用是信+用,它是一種制度性的范疇,一旦違背要受到懲罰。信用進一步劃分可以分成經濟領域的信用和社會領域的信用。我們在經濟交易過程中形成的信用關系,簡單的說,比如說可以用債券債務來表示信用關系,在我們的財務報表里面可以體現出來的應收應付。社會領域的信用關系沒有辦法進行量化,它是遵紀守法,社會交往中的承諾兌現等等。所以我們把可以量化的,在經濟交易領域產生的把它歸為經濟信用,其他的歸為社會信用。
信用在市場經濟里面是基石,是原則。也就是說沒有信用就沒有市場經濟,信用產生于交換,同時沒有信用,交換就沒辦法正常進行。信用是最基本的信用原則,它也是最高的價值交換形態。我們人類社會從原始的物交換,到貨幣交換,現在已經進入到了信用交換時代。信用經濟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一種交易方式。在貨幣交易階段,由于企業或者是個人受制于資金的瓶頸,有多少資金只能做多大的交易,會對交易形成制約。如果一個人有信用的話,就可以突破資金的上限,因為你的信用好,你沒有錢,但是我仍然可以給你提供信用和商品。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買方市場環境下,供大于求,商品和服務是剩余的,資金是短缺的。
評價一個人、一個企業誠不誠信,誠信有四個層次,最基礎的是要合規合法,要遵守法律法規的要求,包括我們的規章規范,這是不能夠違背的。在合法的基礎上,要履約,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雙方之間、多方之間可能簽訂一些協議,一旦簽訂,一旦承諾要履約,這是誠信的第二層含義。第三層,也許沒有簽訂合同,可能只是單方面的承諾,只是宣傳,但是一旦承諾了,哪怕是口頭的承諾也要去兌現。第四個層次,既不違背法律法規,也沒有違反合同,也沒有對外承諾,但是有一些屬于社會責任,你雖然沒有承諾,沒有合同約定,但是也是應該要遵守的,前面三項是更基本的,你應該要做到的。
企業之間、個人之間建立信任的基礎是守信用,信用的基礎是信息,是靠信用記錄來說話和評價的。我們說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最根本的或者最基礎的,就是要建立信用信息系統,建立一個征信體系。
經濟學里面對信用原理體系的解釋,我們是交換產生的信用,原始社會如果沒有剩余商品,不需要交換,自然經濟的時候,信用的重要性沒有那么大,由于有了剩余商品,有市場了,市場要交換就需要明確產權,明確交易的關系,為什么要這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達成交易,才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我們市場越發達,分工越細化,信用的重要性也就越高,信用關系是產生于市場、交易。
信用可以創造財富,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交易,它可以帶來財富,有了信用以后,我們的交易可以順利的進行,我們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易,可以把我們的交易規模擴大,可以給整個社會帶來福利。如果我們有一個良好的信用基礎,我們的交易成本就會降低。我們現在很多國外跑到海外去購物,為什么呢?因為即使在我們國內生產的產品到了海外,到了發達國家反而比我們便宜,這就是由于交易成本造成的,由于國內的誠信缺失還有物流、稅收個方面的問題造成,我們在國內的價格偏高,所以大家跑到海外買東西。
市場的信用狀況取決于什么?信用狀況取決于信息是否對稱以及社會的道德水平。所有的上當受騙,都是由于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如果信息完全對稱理論上講就不會出現欺詐行為。信用和交易頻率是直接相關的,如果是重復性的交易、多次的交易就會讓雙方容易講誠信。信用與交易的價值直接相關,價值低的產品不太容易造假,價值高的產品容易出現造假。
信用與交易地域有很大關系,大家都在一個熟悉的場所進行交易,還是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面交易,產生的信用風險是完全不一樣。如果你對這個行業根本不熟悉,非常容易上當受騙,信用對失信行為的發現和懲戒機制有直接的關系,人們信用狀況好與不好,我們如果能夠及時發現,同時發現以后及時懲戒,如果有這樣機制的話,就可以把一次交易轉化成多次交易。
在經濟學里面有很多理論研究信用體系,比如說在契約經濟里面,把信用作為一種契約。在交易成本理論里面,把信用體系作為降低交易成本一種的保障。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信息不對稱是客觀存在的,很難達到信息的對稱,在這種情況下,失信行為能不能夠得到有效的約束,能不能夠得到有效的懲戒,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交易效率和交易的成本,如果得不到有效約束,那么將極大影響交易規模、交易效率。嚴重的情況下,會造成整個市場的萎縮和消失,如果消費者這個市場已經充滿了假貨,消費者就不會進入市場購買,不會交易,不會交易的話,整個市場就會出現市場的失靈。
從博弈論的角度來講信用體系,博弈論里面揭示一個道理,在一次性博弈的情況下,雙方之間是不會合作的,不會從集體利益的最優出發做選擇,只有重復博弈的情況下,交易雙方才會合作,才會產生信用機制。
比如說三家企業進行交易,如果A和B之間的交易是能夠被C發現的,那么第N級以后,A不準備交易了,A和C交易過程中能夠得到正常利益的話,他還會選擇誠信的。如果雙方之間的交易不被第三方所發現,第三方不可能呈現的情況下,在最后一次交易過程中就可能選擇失信。這說明只有信息透明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夠有效的懲戒失信,建立信用體系。在西方諺語中有一句話“你以為騙了所有人,結果你發現你被所有人騙了”。很多時候,傳統社會的信用體系是很難突破熟人的圈子,所以我們說傳統社會的信用都是小圈子信用,就是因為信息傳播的半徑就是那么大。
我們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現在人員流動這么大的情況下,我們的交易對方可能跨國、跨行業的情況下,如果沒有現在市場經濟的信用體系就很難保證交易的安全。
建立征信系統對經濟和社會有什么影響?根據清華大學2014年做了研究報告,他研究了人民銀行現在已經建立的征信系統到底對經濟有什么影響?由于征信系統建立了金融系統和貸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銀行可以改進個人住房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的質量,增加了個人信用卡消費貸款。征信系統的建立對經濟有重要的作用。除了人民銀行的系統以外,大量的行業沒有建立征信體系,包括商務領域的各個行業。
國家在去年六月份出臺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信用體系在中國是廣義的概念,不僅僅是銀行信貸這么窄的范圍,要求各個領域行業都要建設。具體提出十項工作,主要圍繞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的開放和共享。除了信息管理以外,行業的信息、市場化的交易平臺的信息,第三方機構的信息等等,都是需要進行開放和共享的。
現在商務部現在推動三個思路,第一個是推動行政管理信息的交換,行政管理信息主要是政府、市場機構之間的交換信息共享,不僅是部門內、包括部門間,包括全國的。
第二,在推進市場化綜合信用評價信息的共享。現在像電子商務的發展非???,像很多商圈、企業、大型商超有非常多的經營主體,這些評價信息怎么推動他的交換共享。
第三,專業第三方的交流共享。部里面擇四個省推動這方面的建設,財政部已經給予了試點資金。
我總結一下誠信是最佳的商業策略,有非常多的成功企業都是以誠信為本,沒有誠信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像同仁堂百年老店,都是比較傳統的,很多時候是靠理念支撐的,因為品牌的樹立也是經歷相對比較長的時間,那個時候信息的傳播是比較慢的。
我們也看到現在的企業,像餐飲企業,像海底撈的服務確實是超出預期的,消費者排隊去消費;還有像沃爾瑪、小米、互聯企業,提出的一些理念,也是從質量、口碑、效率推動企業品牌誠信的樹立,所以成功的企業一定具有誠信的基因。
主持人:感謝韓所長的精彩演講。他從信用角度闡述了與經濟的關系,很值得我們企業深思。企業是信用建設的踐行者,信用企業是信用建設的領頭人,接下來有請本次獲評AAA級的信用企業上海城投置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劍虹做主題為"新形勢下企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