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7 14:48:47來源:中房網
??編者按: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引導非公有制房地產企業黨組織書記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把關定向、凝聚人心、增強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促進非公有制房地產企業健康發展和企業家健康成長;同時,為了幫助非公有制房地產企業建立和完善黨組織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在6月24日-28日組織了非公有制房地產企業黨建培訓班,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體要求,全面加強非公有制房地產企業黨建工作,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在本次黨建培訓班上,各非公有制房地產企業都分享了他們的黨建經驗和心得,我們選取了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企業的樣本,供大家學習參考。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非公企業在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已成為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對推動科技創新、增加就業、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加強新時代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加強黨對非公企業的領導,保證非公企業發展的正確方向,是各企業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任務。
??實際上,對于企業黨建工作,大漢集團一直走在道上。從提出“政治先進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到廣泛開展“紅書包學習”,再到以黨建引領構建“連心橋”文化,黨建工作始終是一脈相承的,是大漢集團實現企業發展,踐行時代責任的“一號工程”。
??從大漢黨委,到基層支部,再到“連心橋”商圈黨建體系的構建,創新性的黨建工作使大漢集團在發展中迸發出了澎湃新動力。
??以組織凝心立起黨建旗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自大漢集團創辦以來,便一直堅持以黨建引領企業發展。
??(一)紅色基因扎在血脈:明確企業使命
??大漢集團董事長傅勝龍是92派下海的國家干部,1993年,他帶動25名當地企業和政府和團委書記投身到共同的事業中,大漢集團自創立之初便具備了紅色基因。1998年,中共大漢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委員會成立,2004年在《大漢章程》中提出了“政治先進是大漢贏得未來的核心競爭力”的理念,以黨的歷史使命與黨的根本宗旨引領企業生產經營工作。在先進的紅色文化影響下,大漢人發揚了勤奮務實、責任擔當的工作精神,以“資本=責任業績=財富”的核心價值觀使公司進入了快速發展期。2003年,大漢集團黨委被湖南省委組織部授予省級“基層黨建示范點”,2006年、2012年中共中央組織部先后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從2010年起,大漢集團連續9年被評為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從2012年起,連續7年被評為中國企業500強;累計向國家繳稅100多億元,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支部建在基層:凝聚黨員力量
??如何將黨建優勢切實轉化為企業競爭優勢?大漢集團黨委弘揚了“把支部建在連上”的共產黨光榮傳統,提出必須讓黨建工作融入到公司治理的各個環節。為此,大漢集團黨委堅持“把企業高管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企業高管”的雙培理念,建立了黨組織與經營管理層“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組織機制,在各子集團與其下屬子公司分別成立了黨總支部與黨支部。大漢集團黨委書記由董事長傅勝龍擔任,并設立專職黨委副書記,負責黨建、群團工作,各子集團、子公司的黨支部書記也是其主要負責人。目前,大漢集團共有7個黨總支部,68個黨支部,583名黨員,員工與黨員的比例達到了5.8:1。黨組織猶如大大小小的血管一般,深深根植于“大漢”全身,真正做到了黨組織與經營部門機構同建、陣地同設、目標同向、活動同抓、責任同負。
??(三)黨組織“長”在商圈:激發企業活力
??自2014年以來,大漢集團在望城陸續投資600億,打造了全國一流的ΣF2B2C新商業生態城——大漢金橋國際。大漢金橋國際共1500萬方,2016年開始一期260萬方投入運營,打造了食品城、未來城、建材城、三大板塊,吸引了溫德姆華美達酒店、居然之家、海寧太球皮草、隨手購、金牌亞洲、中和亞健康總部基地、卓航教育等一系列主力品牌商家企業入駐,現有商戶和中小企業2000余家,日流動人口達30000人。
??為切實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圍繞商圈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突破行業領域局限,大漢集團創立了以商圈黨總支為核心、以市場黨支部為基礎、以企業、商會黨組織為樞紐、以服務中心為平臺的商圈黨建共同體。通過四同賦能、三保服務、二維運營的體系構建,搭建了以大漢集團龍頭企業黨建為引領,園區所有商家、企業共同組織參與的商圈“連心橋”文化。金橋商圈的客戶、商家、股東、員工通過商圈黨建共同體與“連心橋”文化,在合作中不斷激發共贏效應,真正實現了組織同建、工作同商、學習同融、資源同享的“四同”建設。
??進入新時代,大漢控股集團黨委在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成功地實現企業轉型,進行了黨委換屆,開創了企業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新局面,成為了中國民企黨建的一面旗幟。
??以文化鑄魂助推思想建設
??紅色文化是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吸收中外優秀文化養分所創造出的先進文化。企業黨建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離不開紅色文化的支撐。如今,大漢集團充分汲取了紅色文化的營養,在不斷的積淀與探索中形成了體系化、產品化、互聯網化的“大漢紅色文化”。并喊出了“大漢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頂的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天,立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地。”的錚錚誓言。大漢的志向就是為社會培育未來工匠,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在持續的奮斗中走向偉大企業。
??(一)體系化:從“整理”到“整合”
??大漢文化經過二十多年的積淀,通過在實踐工作中總結和發展,已經形成了以紅色文化為指引,國學經典為營養,企業發展為載體的獨特企業文化。從《大漢兵法》到《大漢情懷》,從《大漢夢》到《激蕩湖湘》,大漢文化的脈絡在其中清晰可見。
??“看得見,敢于抓,抓得住”是大漢的知行合一文化。看得見是‘知’,抓得住是‘行’,敢于抓就是致良知的‘致’。大漢集團以提升心靈品質為核心抓手,在全體員工中不斷加強紅色文化、良知文化和大漢的奮斗史教育,在勤做、誠信、明道、凈心四個方面狠下功夫,凈化員工心靈,培養大漢氣質,磨礪打造出了一支具有事業激情和工匠精神的員工隊伍。
??(二)產品化:從“墻上”到“地上”
??企業文化的塑造,除了理念的確立,更在于對理念的堅守與踐行。一種形式、一個符號,都可以成為文化“事件”和文化強音。大漢集團黨委通過產品化思維,真正將企業文化從“墻上”落到了“地上”。
??1.大漢紅館是大漢集團黨委打造的黨建窗口,以“黨的初心是大漢的理想、黨的組織是大漢的寶藏、黨的責任是大漢的業績、黨的使命是大漢的方向”為主要內容,運用先進的聲光電設備,將大漢黨組織的發展史作完美呈現,牢牢地將紅色文化夯實在大漢人心中,同時也為推動商圈黨建工作,夯實黨建基礎,凝聚黨員力量樹立標桿。
??2.2017年9月大漢集團黨委通過“全員參與、志愿服務、持續學習”的總方針,在全集團范圍內開展走向偉大《紅書包》學習計劃,采用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結合,規定所有黨員和員工參與線上學習。在線上,學員們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為主要學習內容,每周通過微信群、《紅書包》APP等線上平臺進行分享與點評;線下則定期組織召開走向偉大分享會,階段性總結學習經驗。如今,《紅書包》已經完善了學習部、班級群和學習小組的三級管理搭建,完成了13個班級群,218個學習小組,5000余人參與的組織架構,同時通過志愿者的形式形成總督察、督察、小督察的三級管理體系。如今,大漢集團已經開展四個學期的《紅書包》學習,歷經2年,員工共參與學習14萬余批次,收錄心得10萬余篇。
??3.大漢集團黨委與共青團望城區委通過資源共享,打造了促進集團青年本領提升的“雷鋒號”青年學院學習平臺。學院通過對青年摸底和了解,開設了企業輿情管理、商務禮儀、拍攝技巧等課程,受眾覆蓋到整個望城,是青年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公共學習平臺。
??4.黨委建立周末“志愿者行動日”,每周最后一天黨員帶頭召集志愿者開展義務勞動,清掃公司周邊綠化帶白色垃圾。踐行大漢紅色文化,弘揚勞動精神,在走向偉大企業的征途上培養員工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展現員工積極進取的嶄新風貌。
??5.大漢金橋落座在望城雷鋒的家鄉,大漢集團黨委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讓學習雷鋒精神在祖國大地蔚然成風。”的號召,舉辦《雷鋒講堂》,通過樹典型,立先進,傳播正能量,讓每一位大漢人用發現的眼光挖掘并講述自己身邊的雷鋒故事,倡導員工、商家、企業等用心服務好每一位客戶。
??(三)互聯網化:從“線下”到“線上”。
??隨著信息化、城市化快速發展,企業文化也需與時俱進,不斷加強和改善文化的陣地建設,通過線下引領線上企業文化共強陣地,讓企業文化有抓手,好操作,能持久。為此,大漢集團黨委將大漢文化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打造了“文化+互聯網”模式,將企業文化融入大數據平臺,建設文化信息系統、手機APP、微信平臺,推行動態、量化的管理和服務,推動企業文化與行業文化互聯互動,提高企業文化信息化整體效應。
??一方面,大漢集團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企業微博號、微信工作群、釘釘企業群、《紅書包》APP等平臺,構建“指尖上的文化陣地”。另一方面,大漢集團黨委運用新媒體平臺,成功打造出了一批工作中的“網紅”,如大漢集團董事長傅勝龍、銷售冠軍劉群、綏寧掃地工袁光懷等先進人物,植入企業價值觀,用優秀的心靈品質和工作作風影響黨員、影響青年、影響員工,使企業文化工作既有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又有文化溫度和情感粘度。激勵黨員和員工學有榜樣,干有方向,振奮精神,發奮進取。
??如今,“紅色文化”已經成為了大漢集團對外的一張名片。
??以制度鍛骨規范黨員行為
??(一)創新工作機制
??大漢集團黨委設立黨群辦為常設辦事機構,負責大漢集團黨群與企業文化建設、品牌宣傳等相關工作,成功的將黨建文化和企業品牌融為一體。
??黨群辦吸納了12名核心志愿者,充分利用班后一小時,以崗位工作法、垂直管理法為工作方法,幫助黨群工作的落地實施,同時還組織企業志愿者開展企業文化介紹輪班制講解、周末大掃除志愿者活動和青年突擊隊活動等工作,號召各黨支部、團支部積極主動承擔企業的急、重、險、難和機動性強的工作任務,發揚黨團員的奉獻精神,做大漢紅色文化的踐行者,做走向偉大企業的奮斗者,為黨旗增光添彩。
??(二)堅持制度管理
??為了全面加強大漢集團黨委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大漢集團黨委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黨和國家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了《大漢集團黨群辦工作管理辦法》,從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學習建設、宣傳建設、群團建設五個方面,推動企業的黨建事業發展。同時出臺了《組織工作管理細則》,為基層黨建工作的有效運營提供了保障。
??為了加強黨員的身份意識,要求每名黨員亮身份,設置黨員先鋒崗,同時確定每月9號為黨費收繳日,通過身份意識的強化,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三)加強崗位建設
??黨的工作有沒有威信和凝聚力,最根本就在于每一名黨員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則講規矩,身先士卒做表率。為此,大漢集團黨委有的放矢地將各項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工作落實到崗位上。各支部有效開展崗位工作法,通過崗位工作的鍛煉,提升每一位黨員的職業技能和心靈品質,使大家在黨的紅色旗幟引領下,莊嚴自己、莊嚴事業、莊嚴祖國,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四)保持“親、清”關系
??大漢集團堅決執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民建、工商聯委員聯組會上提出的“要建立以‘親’‘清’為核心內容的新型政商關系”的重要指示,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向當地黨委、政府請示匯報工作,溝通情況,以精益求精的項目質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求真務實的成果、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至誠態度參加公平競爭,充分發揮企業自身的作用,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大漢集團一直貫徹忠誠、干凈、擔當的廉潔文化。政府難辦的事,大漢集團幫助辦到;政府指向哪里,大漢集團就干到那里;政府的“憂”與“難”,就是大漢的任務,2012年,大漢集團被國家預防腐敗局確定為全國防治腐敗工作聯系點,同時在企業內部大力開展黨風廉政教育,設立高管負面清單與廉政承諾書,與政府的交流上始終堅持“在廉潔上見得光,在作風上行的正”的宗旨。
??所以,大漢控股集團在20多年的創業和發展過程中,既保護了黨政領導干部,也保護了企業家自己;既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也促進了企業自身的發展,實現了雙贏。
??以扶貧強身踐行時代使命
??大漢集團不僅以“資本=責任,業績=財富”的核心價值觀指引企業發展,同時也將之作為大漢集團踐行時代使命的總方針。從扶貧到扶產,再到扶智,大漢集團摸索出了一條具有大漢特色的扶貧之路,不僅在扶貧事業中回饋了社會,也強健了自己。
??(一)公益事業履行紅色義務
??公司在大漢集團黨委的帶領和號召下,積極開展公益事業,先后為老少邊窮地區捐建了6所希望小學;為懷化市建設功能齊全、高規格的懷化市大漢小學,投入5800多萬元;捐建株洲民族飯店、修繕永順縣烈士公園等公益項目,投入2000多萬元;在交通欠發達地區修路架橋,建立城市公交專線,捐款5000多萬元;在抗震救災、抗洪搶險、捐資助學、社區公益等方面捐款捐物達2000多萬元;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號召,在縣市區幫扶10個貧困村,投入扶貧資金1500多萬元;2017年,大漢集團黨委書記傅勝龍榮獲全國“精準扶貧帶頭人”稱號。截止2018年底,大漢集團通過各種形式扶貧和捐款、捐贈公益事業近2億元,多次榮獲湖南光彩事業基金會的表彰。
??(二)“大漢模式”承擔社會責任
??大漢集團不斷創新和踐行“大漢模式”,通過“一路一城一園”建設,開創了開發性扶貧模式,致力于幫助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聚焦民生工程,強化民族團結。在建設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過程中,引導大量農村人口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實現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加速破解城鄉二元體制,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保證了扶貧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大漢集團在包括湖南省沅陵、新化和永順等國家級扶貧縣,以及石門、綏寧、雙峰、溆浦、吉首、邵陽、宜章、寧遠、懷化鶴城、洪江等省級扶貧縣區在內的34個市、縣、區開發了60多個項目,直接投資超過200億元,帶動投資1000億元以上,創造了農民工就業崗位超100萬個、搭建了農民工返鄉創業平臺超過10000個。2008年,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來湖南考察扶貧時,充滿深情地說:“大漢模式為中國農民工的回流,搭建了強大的承載平臺,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
??(三)“工匠精神”創造美好生活
??在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活動中,大漢集團黨委進一步提煉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落實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企業宗旨。2017年11月,在4000企業家參與的“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的論壇上,大漢集團黨委書記傅勝龍發表《工匠精神可學而至》的主旨演講,呼吁成千上萬新時期產業工人主體承載強國歷史使命,“讓農民工的兒子不再是農民工,而是成為新時代的大國工匠”,大漢國際工匠院正式面世。
??大漢國際工匠院以全新的“一網一校一中心”大漢模式(“一網”聯合人力資源機構,打造產業工人互聯網平臺大大工匠云,“一中心”建設大漢國際工匠院,“一校”賦能專業培訓機構,打通企業和職業院校的人才供需渠道,實現產業工人隊伍的數字人生),將“工匠精神傳播高地”、“工匠特色研學旅行基地”、“職業技能培訓、認證和技能競賽基地”、“技能型人才供需平臺”、“工匠大師作品展銷平臺”五大核心功能鏈接政府、職業院校學生、工匠大師、教育平臺公司等,用匠心、匠能及專業技能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祖國未來的勞動大軍,把他們培養成有信仰、有理想、有自信、有擔當精神和奉獻精神、講誠信、守紀律、對社會負責的有用人才。
??如今,大漢的產業扶貧模式已經卓有成效,得到了社會廣泛贊譽。2019年,在“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表彰會議上,湖南省委副書記烏蘭對“大漢模式”高度贊揚,她表示,這是一種可復制、可借鑒的扶貧模式,并授予大漢集團湖南省“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光榮稱號。在此基礎上,大漢集團將貫徹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精準扶貧道路上繼續前進,以大漢國際工匠院為載體,將職校學生培養成大國崛起、產業升級的新時代工匠,打造出更多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影響一代人,用工匠精神創造美好生活。
??大漢集團的發展深深根植于紅色文化,如今幸逢盛世,大漢集團將繼續秉承黨的領導,始終不忘社會責任,保持著艱苦奮斗的精神,爭做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排頭兵。
??大漢集團簡介
??大漢集團有限公司于1992年在湖南省婁底市成立,2009年遷入湖南省長沙市,是一家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綜合性非公有制企業,集團旗下擁有200余家子分公司,員工5000人,業務涵蓋鋼貿物流、新型城鎮化開發、商業管理、汽車貿易、物業管理、產業互聯網、職業教育等領域。自2010年起,連續9年榮膺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自2012年起,連續7年榮膺中國企業500強。
??大漢集團歷經2014-2016三年艱苦奮進,鳳凰涅槃,成功打造鋼鐵云、建設云、工匠云等十大產業云平臺,實現了從傳統企業向產業互聯網企業的成功轉型,創造了“一網一校一中心”新大漢模式。大漢集團踐行責任與業績高度統一的紅色文化,先后兩次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目前,大漢集團提出走向偉大的戰略抉擇,正朝著世界500強企業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