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李珍 2022-02-22 11:22:17 來源:中國房地產金融
??在過去和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房地產行業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這一定位是沒有變化。去年再提這一提法,并不是要回到刺激市場的舊模式中來看,主要是吻合當前經濟結構轉型、探索新發展模式的趨勢。
??去年是房地產市場調控史上比較嚴厲和特殊的一年,也是市場情緒最為跌宕起伏的一年。銷售數據連續三年處于高位,但是房地產行業爆雷之聲不斷,伴隨行業觸及天花板,市場拐點之聲泛起。
??近期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并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近日,《中國房地產金融》專訪了空·白研究院創始人、原貝殼找房首席經濟學家楊現領博士。在楊現領看來,再提房地產“支柱產業”并不是重回“老路”;人口老齡化并不代表著住房需求的弱化,而是怎樣通過一種機制激活老年人的需求;從共同富裕的角度來講,房地產是降低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非常重要的抓手;房地產經紀監管大幕才剛剛拉開。
??再提房地產“支柱 產業”并不是重回“老路”
??《中國房地產金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預期引導”、“探索新發展模式”、“加強長租房市場”、“良性循環”等新提法,實際是指什么?在您來看,中央的重新定調背后的政策含義是什么?
??楊現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房住不炒”的主基調沒有改變,房地產市場調控的總體基調也就沒有變化。
??“預期引導”這是對短期問題進行引導的提法,主要是因為去年受到了多重因素疊加以及非常多的緊縮性政策疊加影響,導致短期預期轉弱。尤其是購房人預期的轉弱,所以導致近幾個月新房交易量有明顯的下滑。目前已有一些政策調整予以應對,包括房地產政策的邊際放松,特別是信貸方面的放松。
??短期引導預期的核心是改變當下市場的下行趨勢,長期來看要“探索新發展模式”?!靶掳l展”模式,最終目標不是重新刺激市場、重走“老路”,而是讓房地產市場重新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所謂“新發展模式”需要厘清與“舊發展模式”的異同?!芭f發展模式”表現為,房地產底層制度以購房為主,如按揭制度、土地招拍掛制度;房地產開發模式采取了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低成本的“三高”模式。
??“探索新發展模式”,是一種偏長期的政策調整,通過引導預期,不重走“老路”,從“三高”的發展模式,向“租購并舉”的模式轉變,包括大力發展保障性住房、長租房市場。在新發展模式下,會重構國有房企與民營房企的角色地位,也會重構政府與市場的地位,國企與民企并重,政府與市場的作用并重。
??《中國房地產金融》:近日,在“2021-2022中國經濟年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明確,“房地產是支柱產業,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費”。這是繼 2003 年國務院《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后第二次明確“支柱產業”定位的表述。您如何看房地產支柱產業這一定位的表述,住房作為居民消費的一部分,這一表達有哪些新的意義?
??楊現領:在過去和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房地產行業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這一定位是沒有變化。去年再提這一提法,并不是要回到刺激市場的舊模式中來,主要是吻合當前經濟結構轉型、探索新發展模式的趨勢。
??成熟國家市場,房地產在 GDP 當中貢獻率一般為13%~17%,中國目前房地產占 GDP 比重為 7%~8%,與成熟市場相比,我國房地產市場還有相當長的路需要追趕。當前房地產市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投資上,未來房地產行業會從建造行業變成服務業,會賦予其更多的內涵。
??《中國房地產金融》:房地產稅最近有一些新的變化,您如何看?
??楊現領:房地產稅出臺的大方向不會變,實施節奏會變。原本去年年底或者今年年初試點城市會出臺房地產稅的實施細則和方案,目前來看可能會延后。今年的經濟增長壓力相對比較大,在“穩”字當頭的大環境下房地產稅會有所延遲,但是房地產稅的試點工作會繼續推進,因此房地產稅的方向是不會變的。
??《中國房地產金融》:您從上述政策的調整中,如何觀察今年房地產調控會有哪些變化?
??楊現領:去年宏觀經濟與今年相比,增長壓力沒有很大,所以我們會看到在一些行業和領域做了結構性調整,除了房地產,還有教培領域、互聯網行業、反壟斷等。但是從今年宏觀經濟發展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提出今年將面臨較大的增長壓力,包括外需變弱、外貿出口減弱。
??從中美經濟走向來看,美國經濟今年進入復蘇的后半段,中國經濟增長趨勢將會減弱。中美經濟的競速方面,中美兩個國家經濟體的比拼方面來說,中國壓力更大,所以對政策上來講壓力可能會更大一些。
??短期政策調整上,當前政策調整并沒有快速轉到房地產上來,近期只是下降一年期LPR,與房貸相關的 5年期 LPR 利率并沒有下降,可以看出政策的著力點并不希望回到刺激房地產的老路上來。房貸的寬松僅是對存量房貸需求進行釋放,也沒有進行刺激性的政策,這也可以看出今年房地產政策仍存在一定寬松的基礎。
??人口懸崖、共同富裕重塑房地產底層邏輯
??《中國房地產金融》:在您看來,2021 年房地產市場發生了哪些趨勢、變化?您預期2022 年或者未來,房地產行業將會向什么樣的方向發展?
??楊現領:過去的三年是中國房地產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最巔峰的三年,新房交易處在頂部階段。2021年的房地產市場看似調整變化比較大,但是從交易數據來看表現并不是很差,與 2020 年相比沒有出現明顯下降,無論新房市場還是二手房市場,總體維持在歷史高位。新房市場與2020 年相比持平,維持在 16 萬億元至 17 萬億元的規模,二手房市場維持在 7 萬億元的交易規模。
??我們觀察到比較大的變化,是去年不同季度的短期表現比較明顯,出現一年內“冰火兩重天”格局,上半年前高后低,第四季度表現比較差,但是全年來看表現還是不錯的。
??從市場長期的趨勢變化來看,我們看到了三個因素的變化。第一,房企拿地的趨勢和資金優勢正在發生變化,國企前進、民企退后的趨勢短期內不會有改變。第二,高利潤的模式正在發生變化,過去高利潤的模式維持了民營房企高回報的市場模式,未來這種高利潤的模式將會改變。第三,房地產市場化模式面臨改變,過去20年由市場主導的格局,將會回到市場化和民生化并重的格局,房地產市場未來在保障民生方面將會彌補過去的短板、會多做一些工作。
??《中國房地產金融》: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減速會對房地產帶來哪些沖擊?房地產市場的邏輯是否發生變化?
??楊現領: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底層邏輯面臨兩大趨勢的重構,人口問題與共同富裕問題,這兩個問題是并存的,與房地產關系密切,但是影響機制有所不同。
??一是人口懸崖(人口懸崖,又稱人口峭壁,是美國財經學家哈瑞·丹特提出的經濟學理論,指出生率下降和老齡化加劇同時出現的現象),出生率的下降和老齡化的加速,長期來看人口結構和數量的變化會對房地產市場產生深遠和持續的影響。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與房價過高有一定的關系,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的房價過高,使得年輕人對未來發展預期較弱。
??但是,人口老齡化并不代表著住房需求的弱化,而是怎樣通過一種機制激活老年人的需求。中國沒有一個開發商能夠針對60 歲以上的老年人開發老年住宅,不是老年人對住房沒有需求,而是供給沒有匹配,沒有滿足他們的養老需求。這就是房地產向服務轉型的一部分,以人的需求為中心。未來可能會出現專門針對單身獨居家庭、老年家庭提供住房解決方案的房地產業。未來可能都會朝著新的發展模式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特別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導向,都在往這個方向去引導。
??二是共同富裕,中國的居民 80%的財富都在房地產上,如果不改變房地產的發展格局,很難調節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從共同富裕的角度來講,房地產是降低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非常重要的抓手。所以房地產稅一定會出臺,就是這個原因。
??《中國房地產金融》:第四次人口普查之后,非常明顯的一個現象是人口流出、人口流入,與三大經濟圈高度相關,您怎么看未來都市圈的發展和房地產市場格局的演化?
??楊現領:中國的城市化實際上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更加復雜,比如目前的三四線還處于城市化的過程,中國大部分省份,如河南、山東、安徽、湖南、湖北等人口大省還有很多三四線城市的城鎮化率還不到50%。
??對于一線城市而言,正在經歷都市圈的過程。一線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的互動很強,但是與周邊城市的互動結構又不一樣。比如上海城市化率已經很高了,上海與周邊城市產生互動不是人口單純地向上海流動,人口對上海的周邊城市也產生外溢,吸引人口向上海周邊城市流入。同時對購房產生雙向的支持,既有上海人在環滬周邊買房子,也有環滬周邊比較有錢的人去上海買房子,所以這種互動結果帶來了活躍的購買力。
??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我一直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未來持相對樂觀的態度,原因是人口的互動方式決定了住房需求,而不是人口總量。人口總量可能在下降,出生率在下降,但是這種人口互動的方式是根本性的,就是比較頻繁、動態的變化趨勢,能夠長期支持房地產市場需求的產生,進而支持房地產市場長期向好。
??《中國房地產金融》:行業從增量向存量時代邁進,您認為存量時代最大的不一樣是什么?存量時代房地產行業將會有哪些新趨勢?
??楊現領:未來的趨勢相對穩定,新房市場增速不會降很快,二手房存量市場增長也不會那么快,二手房市場大概從七萬億的市場,慢慢變成八萬億、九萬億、十萬億的市場。
??存量市場不會突飛猛進的發展,因為中國的新房市場需求一直比較大。新房不會那么快下降,二手房也不會那么快起來。二手房市場有它的競爭規律,未來一段很長的時間二手房和新房會齊頭并進。新房市場可能每年保持在十四五萬億的交易量,二手房市場保持在七八萬億的交易量,這是一個常態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
??存量時代,由于消費者買房、購房需求切換到居住服務需求,而圍繞居住服務的中介服務、養老服務、社區服務都剛剛起步,房地產的概念從過去“制造業”的概念,需要向服務業轉換。
??我們經常會把房地產行業等同于開發建設行業,實際上開發商在未來不能代表全行業。國際上大部分國家將房地產行業定位于服務業,既包括開發,也包括中介、物業管理、資產管理等等。未來中國房地產行業也將是一個服務業,這個趨勢實際已經在發生比較快的變化了。
??房地產經紀監管大幕剛剛拉開
??《中國房地產金融》:2021 年房地產中介服務行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監管,包括二手房指導價、二手房交易平臺等政策,這些政策推出,分別對行業有哪些影響?
??楊現領:過去一年,中介經紀行業迎來了較為嚴厲的監管,我覺得這意味著中介行業的監管剛剛開始。我們回看房地產中介行業,你會發現過去20 年中,針對房地產中介的監管非常少,比如說針對房源信息的發布,房源價格的發布的監管,賣房必須簽定委托合同,對外推廣發布的價格必須等于委托價,即委托價格與廣告價格必須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假房源。
??第二,經紀人需要準入門檻,開店需要一定的營業保證金。例如新開門店必須取得一定的經紀人從業資格,交納一定的營業保證金在政府指定的賬戶里。
??從大的方面來說,中介經紀行業的監管剛剛開始,未來我們會看到中介行業持續地有監管政策出臺,這個是必然,代表了行業在進步。
??《中國房地產金融》:近期深圳推出中介“單邊代理”政策,這種二手房新的規則將對行業及中介從業人員產生哪些影響?您認為單邊代理會否成為未來的主流模式?
??楊現領:二手房新規對房地產中介行業是有巨大沖擊的,短期來看不明顯,但是長期來看將改變傳統中介的經營模式。
??二手房新規本質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說明現有的居間模式不能保護消費者權益,過去的中介紅利模式就很難持續。
??深圳推出的“單邊代理”政策,對于中介行業來講,是一個新的嘗試。國外市場單邊代理是主流模式,但在國內而言需要時間來驗證。如果說行業統一都是單邊代理,我覺得是非常好的,對行業的規范、專業服務化的體驗都有幫助。
??《中國房地產金融》:中國中介行業,過去經歷過幾輪大浪淘沙,數字化的浪潮下,中介行業會呈現哪些新變化?
??楊現領:數字化對中介行業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還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整個經紀業務或者整個房地產經紀市場,還是以線下經紀人服務為主導的,傳統的交易邏輯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沒有重新定義經紀行業的底層邏輯,包括多家委托格局沒有改變,居間制度沒有改變,從業人員高流失率沒有改變,服務體驗沒有改變,所以線上化,更多是一個工具化,對于行業生產效率提升的作用也比較有限,對行業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中國房地產金融》:您如何看2022 年房地產市場、中介行業的新趨勢和新變量?
??楊現領:今年市場不會很差,宏觀經濟還是需要依靠房地產來穩增長,房地產投資、開工、新房交易量還是力求保障。如果說有變化的話,就是來自結構上的變化,比如保障性住房的投資會增加,房企中的國家隊所占的市場份額會增加,國有房企在房地產市場的話語權會增大。
??今年,中介行業并不會像一些悲觀人士預期,市場會很差,二手房交易量依然會保持在穩定的水平。
央行行長潘功勝:穩妥化解大型房企債券違約風險
2023-10-23一視同仁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土拍規則生變,或重回價高者得?
2023-10-20土拍規則調整順應市場變化,4城取消地價限制。最高發放3萬元!鄭州高新區發布多子女家庭購房補貼辦法
2023-10-20二孩家庭給予一次性2萬元/套的購房補貼;三孩家庭給予一次性3萬元/套的購房補貼。9月份鄭州商品房銷售8608套,銷售均價12304元/平方米
2023-10-20其中商品住宅銷售4961套,銷售面積60.02萬平方米,銷售均價11513元/平方米。9月房價:下跌態勢有所遏制,一線城市回穩趨勢明顯
2023-10-19政策效應開始顯現。南京出臺存量房交易資金監管新政
2023-10-19進一步激發存量房市場活力,保障存量房交易資金安全,維護買賣雙方合法權益。上海優化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套數認定標準
2023-10-19明確了首套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的認定。國家統計局:房地產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仍然有堅實的支撐
2023-10-18房地產的調整是有利于房地產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型。
- 12:48
- 12:21
- 11:56
- 11:54
- 11:45
- 11:45
- 11:34
- 11:09
- 11:01
- 10:57
- 10:49
- 10:46
- 10:37
- 10:27
- 10:19
- 10:10
- 10:02
- 09:59
- 09:50
- 09:48
- 09:39
- 09:08
- 09:05
- 08:58
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
(2023-02)1571.9點
- 0.13%
- -0.91%
日期 | 指數 | 環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