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2022-06-27 12:13:23 來源:丁祖昱評樓市
??相較于長三角、環渤海區域,粵港澳大灣區宏觀經濟和房地產市場是受疫情影響較小的區域。
??目前,灣區“9+2”城整體房地產市場底部趨穩。
??表現在數據層面,2022年3-4月粵港澳大灣區9城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降50%,3-4月同比跌幅較1-2月收窄2個百分點,前4月累計成交同比降幅為50%,在四大城市群中跌幅最小。
??根據樓市關聯性、購房人群特征和經濟強弱程度,大灣區9城又可以分為三類。廣州、深圳,是大灣區樓市風向標;佛山、惠州、中山、珠海和東莞,樓市以投資和剛需雙重驅動;江門和肇慶,屬于典型內生型城市,以自住需求為主。
??三大類型城市當前市場熱度如何?2022年整體灣區市場能否穩步復蘇?本文將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深度分析。
??粵港澳樓市整體已緩慢復蘇
??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20年末粵港澳大灣區9城常住人口共計7801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
??此外,灣區9城房地產開發業共完成投資14204億元,分別占全國GDP和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的11%和10%。
??疫情是樓市最大的不確定性。而粵港澳大灣區疫情逐漸穩定,5月以來僅廣州受靜態管控影響。
??
??多方面因素影響下,相比長三角和京津冀,粵港澳樓市整體已開始緩慢復蘇。
??CRIC數據顯示,2022年3-4月粵港澳大灣區9城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降50%,且前4月降幅持穩。3-4月同比跌幅較1-2月收窄2個百分點,整體市場小幅復蘇,與受疫情重挫的長三角、中西部和環渤海截然不同。
典型城市廣州、深圳和東莞4月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降幅較1月分別收窄14個百分點、20個百分點和46個百分點。
??粵港澳大灣區由于其獨特的政策規劃定位和背靠的珠三角產業鏈,樓市天然具有政策敏感性高、經濟基礎韌性強和城市間聯動性高的特點。
??具體細分,核心城市廣州和深圳,受其外圍輻射型城市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以及相對獨立的江門、肇慶,其樓市在當前格局下各具特色。
??廣深:地市先于樓市復蘇
??廣州和深圳是大灣區核心城市,地市回暖,但樓市依舊慘淡。
??4月廣深兩城一二手房合計成交規模分別同比下降53%和38%。主因是相比在地市托市,樓市調控并沒有實質放松,購房者仍以觀望為主。
??首先從地市來看,深圳土拍大熱,廣州土拍熱度也有回升。
??成交情況來看,深圳“大熱”8宗含宅地塊(包括純租賃用地)全部觸及最高限價,且其中4總地塊競自持的保障性租賃用房建面到最高,達到“雙觸頂”,整體溢價率高達15%。
??廣州熱度則較2021年第三輪略有回升,18宗涉宅地成功出讓17宗,其中2宗溢價成交、并且1宗地塊以最高限價+競自持9%成交。
??與已有明顯回暖的土地市場不同,廣深樓市銷售規模仍處于低谷期,至2022年4月廣深兩城合計成交一手房9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8%。雖3-4月成交規模同比降幅較1-2月有所收窄,但仍處于歷史低點。
??5月,兩城市場略有起色。
??深圳一手房到訪量有所增長。五一假期,深圳有三個項目開盤。其中南山鴻榮源尚璟公館,首批推售441套住宅,均價約8.9萬/㎡,共入圍551批客戶,5月1日線上選房,去化接近70%,從案場反饋的看房到訪、認籌人數等側面來看,市場信心正在逐步恢復。
??廣州新房成交層面,4月小幅升溫,環比微增12%,同比降38%,前4月累計降幅擴大至44%,整體復蘇程度低于市場預期。樓盤開盤積極性穩步提升,據CRIC監測數據顯示,4月全市整體推貨量為5207套,環比上升163%,整體去化率回升至28%的年內中位水平。
??廣州則表現為二手房規模回升。成交套數已經有四個月成交量向上(2月春節月例外)。其中,3月成交量更是回升到8373套,是近7個月的最高位,基本回到了去年二手房交易參考價出臺之前的成交水平。
??4月廣州二手住宅共計網簽7274套,環比下降15.92%,不過仍達到半年以來次新高水平。從累計同比數據來看,2021年投資購房需求較為活躍的區域諸如黃埔、天河、南沙、增城等降幅靠前,逐步復歸理性。
??但二手房上,深圳仍處于歷史低位,月成交規模低于2000套。
??廣深市場雖有所回暖,但購房者“看多買少”、“只看不買”的觀望情緒依然濃厚,新房市場雖到訪量有所上升,但轉化率仍低于7%。
??佛莞5城:需求透支,成交不見回暖
??環繞廣深的輻射型城市,包括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樓市受前者強影響下也出現明顯下行。2022年5城通過放松限購、限貸、落戶等多方面刺激樓市,政策放松程度大于廣深,但效果一般。
??比如,東莞放松了限購,并減免了增值稅、提高了公積金;佛山放松了限購、限貸,并放寬了落戶;惠州取消了兩區限購、放松了限貸并為特定人才提供購房補貼等等。
??從5城商品住宅成交走勢來看,連續的新政并未刺激樓市成交如期復蘇,新房成交規模反而出現回落。
??2022年4月5城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共計15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9%。即使較年內1月和3月也均有下降,較1月下降24萬平方米,環比下降14%。
??4月東莞在售項目整體去化率為32%,珠海和佛山更是降至14%和13%。5城在售項目普遍面臨滯銷局面。如珠海華發琴澳新城四季半島新加推去化率僅11%,萬科紅樹東岸更是加推195套,僅得到8套認購。
??重點城市來看。佛山新房成交延續低位波動,4月由升轉降,單月成交量僅為46萬平方米,單月同比和累計同比降幅持續擴大,已達63%和44%。2022年開年至今項目開盤去化基本持穩在10%左右,4月雖略有回升至13%,但尚屬階段性底部。
??購買力透支下剛需購房者難以置業,購房主力面積端逐漸下降。同時由于市場下行,改善客群也暫時擱置購房計劃,觀望下市場占比下降。
??購買力透支下雖有政策扶持但難以支撐購房消費。2020年5城房價收入比中珠海、東莞和惠州已超過10年,其中珠海和東莞超過16年,與廣州相當(2020年廣州房價收入比為15年)。由此可見由于珠海和東莞前期超漲,剛需購房者購買力已透支。
??江門和肇慶兩城與其余7城聯動性較弱且外來購房者占比較小,內生購房者為主的需求結構使得兩城新房成交規模常年穩定,2022年前4月商品住宅成交規模降幅最小。
??CRIC數據顯示,2城合計商品住宅年成交規模持穩于800萬平方米,但長期通過“以價換量”來維持去化。
??雖外部行業整體下行,但兩城樓市跌幅仍為大灣區內最小。2022年前4月兩城共計成交商品住宅23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9%,跌幅低于廣深和佛山東莞惠州等城市。
??事實上江門和肇慶兩城2021年下半年起通過持續的“以價換量”刺激樓市需求釋放,從而達到規模穩定的結果。
??從兩城商品住宅成交均價走勢來看,2021年8月起房價進入第一輪下跌,至11月降至7058元/平方米,較8月高點下降超過1500元/平方米,跌幅達17%。2022年1月起開始新一輪以價換量,2月兩城房價較1月環比降9%。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當前江門和肇慶樓市規模降幅小于大灣區其他城市,但由于兩城經濟發展、居民收入也比較低,因此樓市后續復蘇也需要更長時間,將長時間處于低位盤整期。
??粵港澳大灣區三個類型的城市表現,恰恰是當前樓市的縮影,各城市間分化也將持續加劇。
??針對不同類型城市,政策層面又有不同的表現。核心城市廣州、深圳調控政策還有進一步優化調整的空間,雖然限購等嚴苛政策難以全面退出,但是在降低購房門檻,刺激居民購買力。比如廣州,如果能在人才購房政策、首套房的資格認定等利于需求釋放的政策著力點有所動作,被壓抑的購房熱情有望再次被調動,從而促成市場成交轉暖。針對三四線城市而言,大概率推出救市政策組合拳,以刺激居民購房消費。
??粵港澳大灣區雖有復蘇跡象,但復蘇進度弱于預期。
??廣州、深圳因城市經濟基本面相較優質,人口吸附能力強勁,市場需求及購買力均有較強支撐,房地產市場有望在5-6月率先復蘇,預計二季度整體復蘇速度還將加快。受各城市聯動性較強影響,市場熱度會逐步傳導至周邊的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等城市,這些城市樓市有望在下半年迎來觸底回升。
央行行長潘功勝:穩妥化解大型房企債券違約風險
2023-10-23一視同仁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土拍規則生變,或重回價高者得?
2023-10-20土拍規則調整順應市場變化,4城取消地價限制。最高發放3萬元!鄭州高新區發布多子女家庭購房補貼辦法
2023-10-20二孩家庭給予一次性2萬元/套的購房補貼;三孩家庭給予一次性3萬元/套的購房補貼。9月份鄭州商品房銷售8608套,銷售均價12304元/平方米
2023-10-20其中商品住宅銷售4961套,銷售面積60.02萬平方米,銷售均價11513元/平方米。9月房價:下跌態勢有所遏制,一線城市回穩趨勢明顯
2023-10-19政策效應開始顯現。南京出臺存量房交易資金監管新政
2023-10-19進一步激發存量房市場活力,保障存量房交易資金安全,維護買賣雙方合法權益。上海優化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套數認定標準
2023-10-19明確了首套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的認定。國家統計局:房地產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仍然有堅實的支撐
2023-10-18房地產的調整是有利于房地產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型。
- 12:48
- 12:21
- 11:56
- 11:54
- 11:45
- 11:45
- 11:34
- 11:09
- 11:01
- 10:57
- 10:49
- 10:46
- 10:37
- 10:27
- 10:19
- 10:10
- 10:02
- 09:59
- 09:50
- 09:48
- 09:39
- 09:08
- 09:05
- 08:58
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
(2023-02)1571.9點
- 0.13%
- -0.91%
日期 | 指數 | 環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