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5 10:35:37來源:克而瑞
??9月16日,恒盛地產發布一則關于人事變動的公告:劉濤教授獲任為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審核委員會主席及成員以及薪酬委員會成員;戴詠群因個人發展辭任公司秘書及授權代表,由鄭家恒接替其職位。
??從變動人員的背景資料了解,劉教授曾兼任多家大中型企業的財務顧問及獨立董事,此前并未出任恒盛任何職務;而鄭家恒在法務及公司秘書等專業具備 逾17年的經驗。一位專業財務人士空降,一位法務人員升職,一方面,許是正常的人事變動,另一方面,結合恒盛之前的“張志熔事件”、“清盤呈請”、“爆煲 企業名單”等風波事件,以及集團今年再度提出私有化,不能排除此次的變動是出于企業更為重視財務及法務方面的考量。我們認為,恒盛目前主要面臨以下3大風 險的考驗。
??風險一:銷售逐年下滑,影響流動資金狀況
??從歷年來的銷售情況可以看出,恒盛地產已有連續4年的業績負增長,2014年的銷售金額同比降低45%,銷售面積降低53%。截止到2015年 中期,雖然物業銷售略有增加,但整體銷售量依然偏低,主要因為年內建設及開盤時間分布不均勻,階段性短缺,項目建筑期過長所致。
??另外,今年以來,恒盛地產多地項目被曝出現“延期交房”、“質量”等問題,無疑對品牌形象大大減分,不利于銷售。銷售持續低迷,導致企業的流動資金收緊。
??風險二:債務早已債臺高筑,即期債務能否兌付
??盈利能力方面,首先,2015年的中期銷售收入為3.42億元,同比減少85%。主因為報告期內沒有新項目完工并交付使用,僅出自往年完工項目 的尾盤房源,導致確認的銷售收入同比大幅下降。其次,恒盛的毛利和凈利從2014年起已出現虧損,2015年中期的錄入虧損額分別為-6.2億元、- 10.67億元。實際上從2011年開始,其毛利率、凈利率已逐年減少。
??償債能力方面,2014年恒盛的凈負債率已飆至126%,已處于警戒線位,2015年中期凈負債率更是攀升到143%。低至0.06的長短期債務比說明恒盛未能很好利用財務杠桿的作用。并且,結合其長短期債務比和現金量來看,恒盛短期償債能力較弱。
??最重要的是,中報顯示,231億的總借款中,僅2015年就要償還218億,高達總量94%。其中,由2014年年報得知,恒盛有一筆3億美元 2015年10月25日即將到期的優先票據。目前來看,現金結余無法有力抵沖短期債務,而且也無再融資計劃,企業的流動性風險上升,極易受到信貸狀況收緊 的沖擊,公司必須謹慎對待即將到期的債務。
??風險三:清盤訴訟,引起了資本市場的關注。
??所謂清盤呈請,是一種非常極端的討債方式,通常,公司已經資不抵債,債權人對其失去信心,故而向法院提出強制執行清盤的要求來清算資產用以還 債。換言之,“清盤呈請”使恒盛差一點就“倒”了。盡管第二天,公司就發布公告呈清了這場“烏龍”,但是這不得不再次引起資本市場對其債務問題的關注。在 7月23日之后,恒盛的股價也呈下行趨勢。往往,這樣的負面消息會降低資本市場對公司的信心,不利于公司進行股權和信貸融資。
??另外,恒盛能否實現私有化,確實存在很大的疑問。
??從恒盛提出私有化的動機來看,一是“上市身份”并沒有對其融資帶來好處,認為價值也被低估,私有化或能幫助拓寬融資渠道;二來,可能是為了掩護 后續的資產出售或第三方購買,但又不想去處理有關上市公司資產交易事項,因此提出了集團私有化,再進行收購;三也許出于企業為夯實企業發展能力的考慮,從 長期角度作出決策。
??再提私有化,底氣在哪里?先前已有“失敗”經歷,難道這一次小股東就會同意?而且,若本身經營就存在問題的 話,私有化后的管理風險會改善?除此之外,私有化的資金哪里來?一般,公司大股東需要提出高價從小股東手里進行股權收購,因而對于資金是有一定要求的。私 有化要約人張志熔到底有多少資產我們無法查明,但從他另一個上市公司華榮能源(原名:熔盛重工)2015年中期財務數據來看,共計218億元的有息負債就 有214為流動負債。既然兩邊都面臨短期償債壓力,張志熔應該很難通過華榮能源進行“東墻補西墻”。
??我們認為,目前最有助于幫助恒盛化解危機的方法是:
??1、土儲轉讓,解決當務之急。恒盛地產的突出資源十分優質。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恒盛擁有14.4百萬 平方米的土儲,其中,一線城市就占了21.4%,二三線城市占78.6%,而且多幅地塊位于核心區域。恒盛可能會選擇變賣項目獲得資金從而緩解短期債務問 題。另外,我們發現,企業的資產周轉率也在降低,可能是故意而為之,等待地塊升值,再進行轉讓。
??2、降價促銷,加速銷售。恒盛土儲的平均樓面土地成本為1346元/平方米,還是比較低的,尤其是上海有3處項目的土地成本僅3位數。在有能力保證盈利空間的同時,降價促銷將是短期內最有效提升銷售業績,實現資金快速回籠的方法。
??3、引入新股東,化解債務兌付危機。畢竟恒盛的資產優質,而且股價又低,易成為并購目標。如果新股東能帶來“及時雨”或是投融資的資源,將利于化解恒盛危機。但是,鑒于恒盛存在政治關聯的風險,加上可能存在“隱形債務”,恒盛翻身也許還是只能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