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9 10:28:26
??2017年5月22日,中華企業發布公告稱,擬向控股股東上海地產集團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其持有的中星集團100%股權。經交易雙方協商確定,擬注入資產的交易價格為174.72億元。其中,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支付交易對價的85%,以現金方式支付交易對價的15%。這意味著一直懸而未決的中華企業與上海地產重組進入到實質性階段,中華企業即將獲得來自兄弟公司超過百億的資產,也有望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整合后銷售規模翻番,財務指標得以全面改善
??整合中星集團后,中華企業的銷售規模將翻番,一舉進入TOP50房企行列。據整合草案公告顯示,2016年中星集團和中華企業的簽約銷售金額分別為191.35億元和122.19億元,總計313.54億元,根據克而瑞發布的《2016年1-12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200》榜單,該銷售金額可以位列48名。可以說,整合成功之后中華企業將一躍成為TOP50的黑馬房企。
??此外,整合也有望促使中華企業的各項財務指標得到改善,毋庸置疑,首先是資產規模的成倍擴張,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華企業總資產為304.28億元,隨著后期優質項目注入,資產規模有望達到635.8億元,增幅為108.95%。其次盈利狀況將有所改善,測算整合后中華企業的凈利率將達到10.31%,較整合前提升了4.06個百分點。最后是資產負債率有望下降,中華企業2016年末的資產負債率為84.39%,而整合后將降至83.82%,而且在資產規模成倍擴張的背景下,企業后期的融資渠道也將更為順暢,現金的補充也能使得負債率進一步下降。
??中星項目“賣相”較佳,解決中華企業 “庫存告急”
??據中華企業公告披露,此次整合的標的資產涉及了中星集團分布于6個城市的21個項目,這些項目對中華企業而言可謂“雪中送炭”。依據年報,中華企業2016年地產項目開發中面積(總建面積290.18萬平米-已竣工面積252.9萬平米)僅為37.28萬平米,庫存嚴重告急;而此次整合的中星項目,總規劃面積在200萬方左右,且多處于在建階段,整合完成后基本可以直接創造收益,可以預想后期仍可為中華企業提供不少的可售貨源,有利于為未來業績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關注的是,從區域分布來看,這些項目集中分布于長三角區域,以上海項目居多,加之拿地時間普遍較早,成本也相對較低,即便在樓市調控政策收緊的大背景下,盈利空間仍相對較大。
??中華企業獲得“潛在福利”,構建多元化業務支撐
??中華企業除了承接了各類優質土地資源外,還獲得了以下的“潛在福利”:
??一是上海地產集團為了提升標的資產價值,已將旗下開發完畢、控制權轉讓和存在法律糾紛的項目予以剝離,此外還聲稱,集團將定位于功能性企業,未來將主要從事舊區及城中村改造、保障房開發、工業園區升級及各類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最大程度的避免同質化競爭,這一承諾無異于為中華企業未來地產業務的發展掃平阻礙。
??二是仍有部分潛在資產有待注入,如公告披露的上海地產集團旗下的無錫金豐投資有限公司、靈山房開發有限公司因缺乏持續盈利能力暫不注入,待扭虧為盈后將以合理方式注入;再如上海市申江兩岸開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負責的E18 -1、1-16和12-1地塊因規劃調整等不確定因素暫不注入,后期條件具備,中華企業也享有優先承接權。可以預想,待這些潛在資產注入,也有望為企業帶來新的業績增長點。
??三是本次交易標的資產中,除了地產項目外,還包含中星集團旗下的諸如金豐易居、申城物業等各類從事房地銷售代理、物業管理業務的公司,截止2016年12月31日,累計管理物業總面積已超過850萬平米;通過此次交易,中華企業將正式涉足房地產服務領域,其在產業鏈的布局上也會更為完善,同時也能實現多元化的收入來源。
??總結:此次重組方案的落地,離不開國企混改的大背景下各類政策的引導支持,早在2014年7月,上海便發布了《關于推進本市國有企業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若干意見(試行)》,其中便提及“加快開放性市場化聯合重組,支持國有企業通過合資合作、戰略聯盟等方式,聚焦產業鏈、價值鏈,與各類所有制企業實施雙向聯合重組”,中華企業此次的重組算是較好的踐行了這一方針,若重組進展順遂,勢必能提升整體的市場競爭力,而作為上海的老牌房企,中華企業也有望一舉進入銷售排行榜的TOP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