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3 11:05:57來源:中宏網
廣東惠州:“信用+”模式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信用建設示范城市巡禮系列報道之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
??當前,城市信用治理成為構筑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環節。信用示范城市在信用制度、信用信息、信用獎懲、征信機構、信用機制等方面實現了治理理念和治理工具的創新。廣東省惠州市正是不斷創新信用服務惠民便企服務模式,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信用示范城市之一。
記者了解到,為了進一步激發實體經濟活力,惠州市發展和改革局7月份印發了《惠州市守信激勵服務實體經濟十條措施(試行)》,該文件旨在運用信用理念和方式解決經濟社會運行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積極探索信用應用新場景、新模式,不斷提高信用建設服務支撐能力,逐步構建起富有惠州特色的“信用+”應用新模式。
??“信用+審批”助推政府職能轉變
??近年來,惠州市通過實施“先信任、后監管”的信用承諾制,政府部門從事前的審核把關轉為信用核查的間接把關,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
一是實施建設工程項目“信用快審”承諾制改革,在建設工程項目“信用快審”改革基礎上,以四個類型工程建設項目(社會投資簡易低風險類、拿地即開工類、老舊小區改造類、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外線接入工程類)為突破口深化信用承諾制,對企業投資項目備案等32個事項采取告知承諾制,進一步精簡審批流程,提高審批速度,擴大承諾制范圍。目前,累計實行24項技術審查、35項行政審批采取告知承諾制辦理,10類審批事項采取“免審”程序快速辦理。同時實行施工圖審查合格書容缺機制,建設單位承諾60天內補齊,即可核發施工許可證,實行項目“拿地即開工”,已累計容缺辦理事項3822宗。全市社會投資和政府投資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從100個工作日壓減至55和65個工作日以內,帶方案出讓土地及小型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控制在25個工作日以內,社會投資低風險小型項目審批時間控制在13個工作日以內,各類審批事項辦理時限壓縮比率超過35%。
二是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精簡群眾和企業辦事證明事項,在辦理許可登記等行政事項時,當事人提交信用承諾書后,可免提交相關證明材料。目前市級清理涉及證明事項278個,精簡材料525項,精簡比例達12%,惠州市博羅縣率先創建“無證明城市”,直接取消證明事項930項,承諾制替代證明事項763項。
據了解,部門在實施信用承諾措施時,要對市場主體開展信用核查,行政相對人可通過出示信用報告、亮惠信碼的方式主動出示信用狀況,部門也可以通過調用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相關數據核查行政相對人信用狀況。信用中國(廣東惠州)網可向企業提供信用查詢、信用報告預約打印等線上服務;“信用惠州”小程序可提供信用秒查服務。
信用中國(廣東惠州)網還創新建立企業信用報告打印四種模式,截至目前,惠州市信用中心共出具信用報告3萬多份。惠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面向政府部門開設信用核查功能,包括法人信用核查和自然人信用核查,可進行批量核查和單個核查。目前,各部門自行信用核查企業4090次,98544家法人;核查自然人1119次,20487個自然人。同時,開發信用統查功能,供市縣兩級部門線上提起信用信息統一核查申請。目前,完成統查511次,名單165490個,查到黑名單主體2406個,不良信用主體8546個。惠州市還按照國家、省有關要求,并將信用信息核查拓展到公務員錄用、調任,為規范便捷開展公務員信用核查,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面向政府部門開設政務誠信信用統查功能,目前已完成統查117次,名單3232個。
??“信用+監管”提升行業監管效能
??通過“信用+監管”的模式,惠州市著力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惠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上線企業信用風險評估平臺,依托該平臺按照《惠州市企業信用風險評估指標體系(2022版)》對全市100多萬個市場主體開展全覆蓋評價,評價結果推送至行業管理部門供其參考使用,全面助推行業監管部門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建立行業信用狀況定期監測機制,對全市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糧油應急企業、市屬國有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本市規上企業、房地產中介機構等開展信用監測。以信用評價為依托,規范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監管,使傳統監管走向動態監管、精準監管。
一是全面建立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修訂印發《企業信用風險評估指標體系(2022版)》,依托惠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歸集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紅黑名單、榮譽信息、不良信用記錄等信息,對全市100多萬個市場主體開展信用風險全覆蓋評價,定期將高風險、中風險、較低風險、低風險等評價結果推送至行業部門。依托企業信用風險評估平臺建立行業信用狀況定期監測機制,對全市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糧油應急企業、市屬國有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本市規上企業、房地產中介機構等開展信用測。
二是以信用風險為導向優化配置監管資源,推動信用風險評價結果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行業執法監督檢查等相結合,在食品藥品、勞動保障、環境保護、農產品、醫療保險、房地產、衛生健康、稅務等重點領域,結合信用評價結果對市場主體實行差別化監管措施,對信用風險低的市場主體合理降低抽查檢查比例和頻次,將有限的監管資源向信用風險高的群體傾斜。惠州市工信局、科技局、能源局、市場監管局等部門依托企業信用風險評估平臺建立了47個監管庫,開展本部門本行業信用分級分類監管。
三是強化信用監管機制拓展應用,出臺企業及法定代表人負面清單制度指導意見,探索建立行賄人負面清單制度,對被列入負面清單的企業及法定代表人在財政專項資金申請、評先評優等10個方面依法依規實施限制;市縣兩級部門梳理形成347項應用事項清單,定期將負面清單主體錄入市信用監管平臺,推動市縣兩級部門在信用核查中匹配到負面清單主體時,實施信用懲戒,壓縮行賄人生存空間,讓行賄人一次違法處處受限。
??“信用+貸款”大幅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著力落實“信易貸”工作。印發《關于惠州市落實<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實施方案的通知>等三個文件的工作方案》。建立惠州市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工作協調機制,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依托惠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對市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服務平臺進行升級改造,并于5月底上線運行。制定授權查看的銀行版企業信用報告,推動企業公共信用風險評估結果向金融機構共享。
創新信用融資服務和產品,以信用體系建設降低融資成本,推動化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
一是加強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上線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服務平臺,依托平臺加強水電氣、稅務、不動產等涉企信用信息共享應用,通過聯合建模等技術精準描畫企業信用畫像,推動全市銀行機構發放無抵押、無擔保信用貸款余額超過1100億元。
二是率先開展政府采購融資改革,參與政府采購的中小微企業憑借中標通知書或政府采購合同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時,金融機構以供應商信用狀況和政府采購信譽為基礎,為其提供免擔保抵押政府采購合同融資貸款,目前已為119家中小企業發放貸款超過4.2億元。
三是完善信用融資風險補償機制,建立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為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貸款后產生的風險損失給予補償,鼓勵合作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累計支持3190家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總額158.57億元。
??“信用+激勵”切實提升企業群眾守信獲得感
??著力創新信用惠民便企,持續健全信用激勵機制,讓守信主體享受信用紅利,增進信用建設獲得感。
一是完善守信激勵措施,出臺守信激勵服務實體經濟十條措施,在行政審批、園區入駐、個人醫療、旅游服務等方面,對A級納稅人、海關高級認證企業等誠信主體實施信用承諾制、減免租賃成本、先診療后付費、旅游優惠等激勵方式,充分發揮守信激勵正向作用。
二是建立信用激勵平臺,上線“惠信碼”微信小程序,政府部門、事業單位、企業等在平臺發布激勵活動,全市星級志愿者等誠信個人在激勵現場亮碼享受免預約辦理車管、戶政等業務,高鐵、車站優先通道等激勵措施,專題推出“信易行”“信易醫”等活動,目前歸集榮譽信息近5.7萬條,352個機構入駐平臺提供激勵場景。
三是健全判決執行信用獎懲體系和修復制度,將自動履行完畢的當事人納入“誠信履行名單”定期公示,實施快速立案、快速審判、快速執行等激勵措施;對即將納入限制高消費、失信被執行人,有積極履行意愿并作出書面承諾的,可暫緩信用懲戒;已被納入限制高消費、失信被執行人,有積極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行為,申請信用修復后,可以暫停信用懲戒。截至目前,已促成116宗案件的當事人在執行立案前自動履行完畢法律義務,督促1792宗案件被執行人在執行程序中自動履行完畢,為1322名自動履行完畢的被執行人進行了信用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