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6 13:29:31來源:中房網
關于城市,每個人都有夢想。
2010年上海世博會俄羅斯館關注的就是城市中一群特殊的居民——兒童,收集和展示世界各國兒童的城市夢想。在孩子們童話般天馬行空的幻想中,我們驚訝地發現一個樸素的心愿:他們渴望擁有通暢安全的道路。在1992年聯合國兒基會提出的“兒童友好城市”必須滿足的12項兒童權利中也提出一個形象的判斷標準,即是“孩子能否自己在馬路上安全地行走?”
身為80后,還有脖子上掛著鑰匙自己回家的兒時回憶;而如今,確實少見敢獨自去上學的孩子,也少見敢放任孩子單獨出門的父母。道路上龐大的車行量增加了兒童的出行風險,更多的家長選擇自己開車接送,又加劇了交通擁擠,最終兒童獨立出行的夢想陷入這一惡性循環之中。
荷蘭是歐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如何在人口高密度地區建設兒童安全城市,使兒童能夠安全快樂地獨自出行?荷蘭在這一方面素有經驗,其中代爾夫特市為我們提供了值得探討的成功范例。
2011年,代爾夫特市的人口密度已達到4,250/km2,遠高于同年北京的人口密度1,195/km2(注:北京的人口分布極不平衡,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2011年北京核心區人口密度達到23,407/km2)。自2004年起,代爾夫特市政府開始實施代爾夫特的兒童安全增進計劃(Children safer in Delft ),共提出7大綱領,其中最為關鍵的核心措施即是:建設兒童出行路徑(Dutch: Kindlint)。
“兒童出行路徑”是由荷蘭的一家建筑與交通顧問公司SOAB提出并注冊了專利的概念kindlint®,所謂兒童出行路徑是指為兒童修建的安全而有趣的廊道,在能夠保證兒童安全的前提下增強兒童的獨立出行能力。這需要兩方面的努力:一者是街區環境的安全性;一者是街區環境的豐富性。前者解決了兒童敢不敢獨自出行的難題,后者回答了兒童愿不愿意的問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兒童出行路徑”的誕生要經歷四個階段:兒童參與——路徑設計——建設街區——組合城市。
兒童出行路徑實施圖
一、兒童參與——傾聽、尊重兒童的出行習慣
設計兒童出行路徑的前提在于:兒童的出行習慣與大人是截然不同的,相比于筆直的大道,他們傾向選擇更有吸引力的地點或者小巷捷徑,曲線行進繞去活動地點。因此尊重兒童的出行習慣,具有針對性的道路改造顯得尤為重要,而非簡單的改造城市道路。
在代爾夫特,城市的規劃者、設計機構、社區組織通過和兒童面對面地交談,了解他們是如何從家到達學校以及常去的活動地點,將收集整理的結果繪制成兒童習慣的行走路線,然后著手改造沿途環境,實現兒童對于街區環境的愿望。
除了街區安全,兒童獨立出行能力與街區環境的豐富度成正比。豐富度差的環境不能吸引兒童探索和游戲。研究顯示,當街道寬度小于1米時,不適宜兒童行走,寬至2.5米時,小孩開始蹲下觀察螞蟻,當達到3米時,兒童會在街邊玩耍。良好的居住街區環境可以在密集型城市用地緊張的情況下,通過“兒童可使用全部寬度”的街道網絡爭取到更多的戶外活動場地。
代爾夫特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將“兒童出行路徑”本身打造成充滿樂趣的戶外活動場所,在沿途添置水池、噴泉、平衡木、卵石、漂亮的兒童游戲器械,寬敞的公共空間,明亮的圖案、瓷磚及其他藝術,增加沿路的活動性、娛樂性,構成了活躍的街景。
二、路徑設計——多方合作的路徑改造
在充分尊重兒童需求的基礎上,兒童出行路徑的規劃設計仍需多方協作。由社區居民、物業人員、市鎮管理者一同在社區內行走,檢視內容包括出行安全、衛生環境、設施安全、特殊項目等,盡早發現社區內的隱患,制定解決計劃,保證孩子擁有一條安全的出行路,這種“社區漫游”(Neighborhood walkabout ) 一般每月進行一次。
為確保兒童出行路徑的質量,“兒童出行路徑”概念的擁有者SOAB公司發展出一套質量測評體系,其他城市也可以據此檢測自己的交通線路是否滿足兒童出行的安全性和娛樂性的標準,通過質量檢測才可以安上“兒童出行路徑”的名號。例如,代爾夫特市內的“兒童出行路徑”需要滿足6條規劃要素:
1、建造更多的安全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
2、盡量和平無沖突的路線
3、安全的道路交叉口
4、兒童和駕駛者都具備良好可視性的交通
5、通道設有兒童常用設施
6、兒童明顯可辨識的線路
改造的重點放在:如何在街區內外建立保障兒童騎行安全的路徑。主要包括路徑的選擇、路面設計、沿街景觀塑造等方面。
譬如兒童出行路徑沿途,所有的交叉口都盡可能地確保兒童的安全,一些街道的交叉口處,路面寬度由六米縮減到了四米,減少了兒童橫過馬路的距離,擴寬步行街道寬度。
限制機動車車速,同時調整了街邊的停車方式,由此一來,當有車駛進街道時兒童可以有充足的反應和躲避時間。另外,橫過街區時有分離的人行步道,橫過街區內道路時有斑馬線、警示牌,斑馬線前后10米處還有寬約2米的減速帶。
在臨近學校和幼兒園的過路口安裝一種特殊的窄射線白光照明設備,使得司機從很遠的距離就能夠清楚的發現過路者,這一計劃得到居民的良好反饋,自安裝后,這些過路口沒有發生過交通事故。
每條規劃的兒童出行路徑都會被明顯的標識出來,設計中采用了特殊圖案的彩色地磚,每隔三米鋪設一塊,阿姆斯特丹在進行兒童出行路徑建設時就邀請到藝術家伯克曼和詹森親自操刀設計了8種可愛童趣的彩磚。施工過程還會邀請當地兒童一起擺放、鋪裝,通過這種參與活動,使當地兒童和家長都能夠意識到兒童出行路徑及其所連接的目的地。清晰地向兒童和其他道路使用者顯示“兒童出行路徑”的存在,既是對兒童、父母的出行鼓勵,也是對司機的駕車提醒,無形中增加了“兒童出行路徑”的使用度。
彩色地磚
三、建設街區——軟、硬環境的共同支撐
荷蘭代爾夫特鼓勵各個住宅區分別完成兒童出行路徑的改造,建立兒童友好的步行和騎行系統,鼓勵更多居民和兒童使用慢速交通工具,提高騎行空間的安全度,提升街區環境的品質。但是除了以上硬環境的更新改造,軟環境的日常保障也必不可少。
鄰里守望 (neighborhood watch )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提出的“街道眼”理論揭示,鄰里之間的互相守望能有效的防止和減少社區內的不安全因素,降低兒童獨自出行的隱患風險。數據顯示,國外許多加入鄰里守望互助協議的社區的犯罪率明顯低于周邊區域。
步行巴士(walking bus )這一理念來自于英國,指一群孩子在兩個以上大人的護送下步行上下學的方式,和傳統的巴士一樣也設有“車站”(沿途可以讓孩子們加入步行巴士的地點)和“接站時間表”(沿途經過各接站點的時間)。目前,這一做法在歐洲比較普遍,而且證實卓有成效。近幾年,在美國、澳大利亞及新西蘭等國也開始得到一定認可。
兒童交通教育對象涵蓋從幼兒園到高中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根據所處的不同年齡段進行內容各異、富有針對性的交通教育。對于幼兒園的小朋友,穿著卡通服和制服的交警向他們生動地演示最基本的交通指令;面向低年級小學生講解交通標識和出行安全指南,高年級的兒童需要通過自行車培訓方能上路,那些達到摩托車駕駛年齡的少年更要接受安全駕駛及防護的考核。通過交通教育的兒童還能獲得一本Kids License,整個過程不僅實用,并且頗具趣味。更有甚者,為兒童建立交通主題公園,使兒童能夠在上路前體驗真實路況中的各種情形。
根據不同年齡段調整的交通教育內容
四、組合城市——兒童安全街區在城市的推廣
建設Kindlint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個過程。
一方面,時間上需為未來留足發展的可能,并且需要跟蹤性的復查和評估。
首個完成兒童出行路徑改造的阿姆斯特丹Westerpark地區在規劃時,首先制定了使用頻率最高的路徑改造,并在此基礎上畫定了可能擴大的兒童路徑范圍,留出未來建設的可能。
2008年,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海外信托銀行(The OTB of TU Delft) 接受Westerpark地區的委托,對該地區兒童出行路徑的結果進行評估。在評估方法中,兒童、學校和社區發揮了重要作用。該地區兩所學校的學生、家長、教師、校長、警察、社區組織、市政員工和社會福利機構等都接受了調查,OTB的評估顯示,Kindlint是一種有效途徑,受到兒童歡迎,但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每年的兒童路徑信息發布和定期交流活動。
westerpark地區為未來留足發展可能的路徑
另一方面,空間上把兒童出行路徑推廣覆蓋至整個城市乃至更遠范圍的努力從未停歇。
近年來,荷蘭許多城市和地區開始推廣兒童出行路徑的建設,2007年阿姆斯特丹開發首條兒童出行路徑,2008年代爾夫特開始建設,隨后在鹿特丹市的許多社區推廣開來,就連荷蘭小城米德爾堡(Middelburg)、埃姆勒斯(Eemnes)也考慮引入。SOAB顧問公司透露,比利時也對引進兒童出行路徑概念頗有興趣。
截止目前,代爾夫特共有200多個住區完成改造。“兒童出行路徑”的改造由一個居住街區開始,逐漸擴大到區域,最后連接整個城市,將整個城市轉變成巨大的兒童活動場地,將代爾夫特完善成為一座兒童安全城市。
兒童獨立出行不僅有助于減少機動交通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對于兒童的身心發展極為重要。塑造一個安全的戶外整體環境,使兒童有機會獨立走出家門進行必要活動;塑造一系列有趣的空間序列,使兒童找到他們各自喜愛的小基地,自由地探索和感知世界;塑造可達性好的步行和騎行網絡,使附近更多的兒童可以前來游戲、社交,也可以學著獨立處理問題。
在中國國內,對于兒童安全的關注與日俱增,我們何時能為兒童創造安全愉快的出行體驗?參考荷蘭經驗,兒童出行路徑的建設離不開多方合作:專業咨詢機構的概念、使用者和設計者的充分溝通、政府的決策和努力、提供資金支持的組織機構,譬如阿姆斯特丹的兒童出行路徑由歐洲社會基金會(Dutch: EuropeesSociaalFonds)提供財政支撐。兒童出行路徑的運作體系,在中國當下尚有些未打通的環節,但是兒童出行路徑終究是一個積極而有效的嘗試。將來,我們或許能夠看到它在部分的大開發商或者城市運營者手中實現的一天。
我們相信,一個連兒童都感到安全的城市是讓所有人都安全的城市。
作者:梅欣
華高萊斯國際地產顧問(北京)有限公司
選自《技術要點》39期《兒童友好城市》
技術要點法律聲明:
文章版權歸華高萊斯所有,并授予中房網獨家轉載,任何組織和個人未經本公司允許,不得擅自進行轉載或作其他任何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