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1 16:17:53來源:中房網
??中房網訊 2015年10月31日,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房地產科學發展論壇在天津召開,論壇以互聯網+房地產為主題,探討互聯網對房地產的思維、動力、價值將產生如何深刻的影響,推動房地產互聯網進一步有機融合,分享互聯網和信息經濟帶來的成果。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BIM建筑設計研究所所長、building SMART中國分部秘書長魏來發表題為《互聯網+建筑設計與施工》的演講。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BIM建筑設計研究所所長building SMART中國分部秘書長 魏來
??以下為文字實錄:
??魏來:尊敬的劉會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我來自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我是一個建筑師,也是一位從事BIM這個領域的從業人員。劉會長給我留了題目,魏來你要講一講關于設計和施工這個領域,我們在互聯網+這個時代該怎么辦。由此也引發了我一些思考。今天非常榮幸跟大家在這里論道。
我思考第一個問題,對于不動產為主的這樣一個房地產行業來講,互聯網+到底意味著什么,現在很顯然,剛才馮侖馮總講到一個細節不知道是否注意到了,這個細節是什么?如果我們做這種把前端的眾籌也做好,把后端的銷售也做好,我們可以根據用戶進行定制了,這時候會有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在開發這個環節,也就是說在產品制造這個環節出問題的話,我們恐怕是對互聯網+還是有一定的影響。這就引發一個問題,我們不談金融這一端,不談銷售這一端,我們只談中段,這個房子到底怎么建。今天我個人拋磚引玉的一個說法,就是互聯網+,總不能像發一個短信一樣把房子給你發送過去,我也不可能像送一件衣服一樣把房子快遞過去,我還是要踏踏實實的設計、建造。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意義在哪里,是一個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功能,由此帶來了一個我們認知的無限延伸和我們管理半徑的無限加大。這是我考慮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BIM,今天很多專家都談到了這,我做這個標準,我非常關注BIM在房地產領域的應用,我也問過很多房地產的大佬,有很多大佬說我有BIM了,我說怎么BIM呢?我找了設計公司,設計公司也答應我用BIM,都做了什么呢?我做了基于BIM的建筑設計,做了設計優化,做了檢查,確實省了很多成本。我說然后呢,他說然后設計公司就把文件拷給我們了,我說再然后呢,就沒有然后了,這就是問題了,這個數據只用到了極少數的層面。所以說BIM到底威力在哪里,我們還是沒有充分認識到。
去年我接到房地產大會的主題叫“創新”,當時我也給大家分享了一些關于BIM的一些理念,我覺得今年互聯網+給我們提升了一個層次,就是我來談一談關于互聯網+在建筑設計與施工當中的應用,怎么樣來化解我們剛才提出的兩個問題。
今天我們標準院更多是技術引領的城鄉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商,同時我們也是BIM國家標準的主編單位。
這個圖我想給大家看一看,現在我們目前在開發領域特別是設計與施工領域,我們現在就是這么干的。這么干是什么意思呢?一切是以經驗為最終的決策,不知道大家對此有沒有感受。什么意思?實際上外面這些圈,無論是辦公、項目前期、項目財務、人力工程技術等等等等,他還有很多分支,比如說組織、考核等等,還有手續、風險控制等等等等,這些都是處于我們在以往開發的經驗的基礎上。我有一個甲方告訴我,魏總,我在河南的一個四線城市做一個普通高層住宅的話,我可以把這個成本預估多少多少元,他說比如說1653元,我說你為什么會做這樣一個肯定的答案呢?他說這就是經驗,他和我說開發有20年的經驗,就是說一切以經驗來做決策。
這里問題就來了,經驗是否可靠,經驗很顯然代表的是過去,不能代表未來。在我們這種瞬息萬變更新的領域當中,經驗很顯然是不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效益,比如說南通的甲方說,我最關心的是我能否在設計施工階段做到線下設計,線下施工,我說一點問題都沒有,這關鍵看你是否掌握足夠多的資訊或者說信息,如果把這些信息都掌握了以后,能夠充分的利用這些信息,就能做到這一點。那邊的物業管理用一個紅色,那個是特別特別大的話題,今天在這里沒有辦法展開講,有機會我們一定多溝通,今天主要講設計施工階段怎么掌握這些信息。今天在這里給大家根據實例提供一個辦法。
其實這個辦法很簡單,上午天津超算中心已經給大家說了這個問題了,我也再來說一下,為什么呢?我們和超算中心進行高度合作,給各位提供一個高度整合的,高度系統化、高度智能化的完整的解決方案,這個方案就要要基于云計算。這是我們的理想,設計方面、投資方、分包商都要跟云結合在一起,試想,如果我們把所有我們所需要的信息都放在云上面的話,我們才可以共享,對不對?如果像剛才說的那樣,我設計信息是靠一塊U盤拷貝給您的話,如果是BIM的話,大多數甲方是不會識別這個BIM里面帶來的這么多多的信息的,我們沒有這么多人才,沒有像設計院那么有這么多機構,如果放到云上,同時給各云有很完整的應用架構,它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今天依據于我目前看好的方向就是裝配式怎么做云的服務。
裝配式主要特點就是布品體系,那邊是部品怎么裝上去。我先跟大家闡述一個觀點,對于設計和施工來講,現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基于產品的設計,尤其在裝配式上,如果設計師不能夠知道產品、廠商在生產什么,實際上那個產品做不好,上午遇到趙院長的時候,他說小魏現在行業急需的是什么?產品資源庫,比如說房協做的采購平臺,或者是產品資源庫也好,他要把這些產品告訴大家,告訴哪些人?告訴設計院、告訴甲方、告訴施工方,告訴所有的造價這些人都要知道我在有哪些產品,根據一些產品利用技術手段把這些裝上去,這里面有一個大概念一個大后臺,一個小前臺,也是我們在跟北京一個集團在北京保障房試驗實施實施實施的一個項目,所謂大后臺就是足夠的大量數據作為數據支撐,我知道產品數據,我們集團、我們設計院已經打破了這種設計與甲方的界限關系,可以說一起來做,甲方掌握了所有的產品信息,掌握了資源信息,掌握了用戶信息,掌握了我施工的進度等等,這些成本控制以后,我就可以做那些我想要控制的事情了。我就意味著我剛才說的,我手可以伸得足夠長了,我管理半徑就足夠大了;
小前臺什么意思?就是施工建筑,以前把大量的經驗或者說精神寄托、目標寄托放在現場是不對的,根據根據供應鏈把大生產環節都統一整合起來,這個以后再細說。
從邏輯上來講,這就是一個邏輯。設計肯定要基于BIM的設計,分為機電、建筑結構、整合模型,然后組裝,到工廠,這是一個基本的邏輯,像馮總說的,有一些基本邏輯是改不掉的。
還有要有改的,首先就是模型庫還是要建立的,就是指所有的產品,包括防水、部品、裝飾、廚房、欄桿、陽臺等等,只要廚房有的,理想狀態下就應該集成在一個庫里。
這個庫里面也不是說你光有一個采購信息就好了,你要有所有的關于設計施工的各種信息,都有什么呢?比如說要有規格、要有門的樣子,要有模型,要讓設計處可以看得到的,比如說我要有各種編碼。為什么要有編碼呢?沒有編碼很多從漢字上知道,形狀上來講不好區別。
比如說廚衛設施,整體廚房也好,分體廚房也好,我們做的資源庫或者是把冰箱、櫥柜一一拆分的,拆分到到最小單元又可以靈活組裝了,這樣可以做到很多定制化服務、定制化設計,然后整體浴室等等,很多踏板非常非常少的東西可可以做成一個產品。外墻面,外墻面也是一樣的,這個樓就是在商務區做的樣板間,比如說外飾面是什么樣的,前面遠大老總也提到了,你實際上應該在設計階段就要提前掌握的信息,不是說設計師要找的,而是甲方、施工方都要找的信息,才能夠真正做到設計施工的虛擬化。這里面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協同!協同在BIM這個領域相信大家經常可以聽到,協同非常非常關鍵,就是你找到信息怎么告訴我,你找到信息怎么是對的,這就是協同,協同一定是基于平臺的,越想協同這兩個字,越會聯想到運用這個字,協同一定會基于同一個數據系統,同一個云的平臺去協同,所有人的人登陸,設計方也登陸、甲方也登陸、所有人都登陸以后一起來建這個房子,有修改的時候很快就會告訴他,這就是協同。
這就是目前的協同的一個界面,這個界面看起來相對來講比較多,涉及到多專業,比如說有各種工程的管理、造價管理,各種專業等等,實際上你掌握的信息越豐富,最后效果越好。
這個是全部基于BIM,具體技術細節不多說了,都是基于BIM的,把BIM的數據庫,包括規范,讓我在做國標的框架當中,不僅僅是是這些,還有很多,包括產品說明書你的產品說明書換句話說在你剛才說的三個模型當中,我作為甲方來講,你設計院已經把設計做完以后,我只要點了這個廚房,我就能夠從這個廚房找到產品說明書,甚至作為工人來講,能夠從廚房找到安裝的一些動態視頻都可以但是所有這些你不要放到設計院里面,重要的話要說三遍,我今天說了無數遍,不可以放到涉及院這面,也不可以放到甲方的電腦里,只有一條道路,就是放在云平臺,當然這個云平臺不能說放在天津超算中心,有很多云平臺,一定要放到各方都可以訪問的云平臺。
有了這個以后,我們就可以交底了,可以審批了。這都是一些技術細節的東西,大家看一下,這些方案都是按照一個云的邏輯來訪問的,具體不說了。
施工也是,這是一個施工,施工現場的布置、施工的設計安裝,我相信大家在所有的BIM會議上都可以聽到關于這方面的經驗介紹。
現在目前BIM還有包括一些JIS,實際上我比較強調是五大技術的共同應用,第一個是BIM,第二是JIS,第三個物聯網,第四個云計算,第五個是移動互聯,我比較在乎的是今后我們互聯網+一定是這五項技術應用在房地產設計和施工領域,才能夠真正實現我們所想要的結果。
這個是全部的。
所有這是進度管理清單式的管理,我們可以根據進度管理進行一些工法上的研究,一些進度上的控制,哪個地方完成,哪個地方可以加速,哪個地方可以減速等等,這都是非常技術細節的東西,協調人力資源,我們在給標準院在給綠地集團做上海南翔SI體系的工業化總承包也進用了BIM,后面對施工工法也進行了優化,優化是基于BIM的系統,最后實踐證明,最起碼成本比以前要能節省20%,那么這都是可視化管理,這個是非常好的一個東西,至于BIM我可以提前把模型建好,然后安全防護、各種施工細節都可以做好,可以根據這個做一些驗收,質量問題剛才遠大的唐總也給大家看了一下激光掃描,確實,激光掃描包括iPad的應用,這都是目前所謂的BIM To Feel,反過來還有Feel To BIM,有了云平臺以后,我們更要加強現場云平臺和現場的交接,這是一些質量數據。實際上這些管道,能夠在BIM里面有一個模型,我們用激光掃描儀也掃了,各種驗證手段也驗證了,這個全部上到平臺上去算量,這個自動算量可以做到什么,如果能夠上到云平臺上,每天這些算量對于房地產開發的老板來講,可以用iPad,如果愿意用手機,可以每天盯這這個建筑已經發生的工程量到底有多少,實際發生投資是多少。如果要是能再加上騰訊的街景功能的話,我想那就更強大了,那就是真實、真實再真實,所謂的就是你的認知的半徑無限可能,只要你認知半徑啊擴大了,你管理半徑就擴大了。
有一位房地產開發商朋友也很大,他跟我說,他們公司有一個想法,今后五年內要在全國建設幾百到上千個輕資產的商業中心,我說這現在有一個問題,這個商業中心以后要管理的話,這個管理的半徑是相當大的,當然了,他們,還有實力,他們也要做BIM,也要做云平臺,這個實際上對于大家來講都是同一個解決方案,就是CLUB。這都是算量,
這是統一模型,統一算量,根據這些功能實現一些具體的線下設計,現在基本上沒有普及,越是裝配世界上越可以實現這一點。
總而言之,云建造這樣一個平臺,不但給我們提供的是設計和施工過程當中的一些想象空間,他實際上最后實際上提供的是一個整合的平臺,我們的理想也是這樣,我們理想就是說能夠借助比如說像運動計算中心,,我在部署了各種的數據、數據庫,再加上各種的數據應用平臺,我就可以實現所有功能。這就是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啟示。
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們商業模式的改變,這個不多說了。
最后再說一下,我們不能忘了一個環節,就是政府。所有的房地產開發商恐怕最后跟政府打交道是很困難的,政府現在要求也是一天比一天高,比如說像上海,上海已經是明確要求國家投資的項目超過多少平米或者是重點地區的項目要使用BIM,你甚至要向它交付BIM,這個文是上海紀檢委發出的,還有一個很有意思,借助BIM技術預防反腐敗,是這樣一個思路。
那么BIM在提交的過程當中,現在有一個巨大的趨勢,我正在主編BIM的制圖標準,實際上就不是制圖了,這里跟大家明確一個概念,就不是制圖了,以后全部就是電子化提交,我們提交的一定是電子數據,電子數據到政府手里,無論是國土還是規劃,他只要提取他想要的數據就行,只有這樣,政府才能夠進行BIM方面的一些審批,否則的話政府也不知道怎么辦。政府和開發商面臨的是一樣的,把優盤拷給政府,政府也不知道怎么用,云平臺之后會投入很大的精力,跟房協一起,一起來發展,為各位、無論是大中小的開發商,無論是設計單位還是施工單位,甚至是運營單位,我們一起來打造一個基于云平臺的一個使用環境,最終的目標就是能夠打造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基底就是數字城市,有了數字城市才能實現智慧城市。所以說這個基底就是我們要把大量的數據搜集上來,能夠進行統一的協調和管理。
今天時間有限,有機會跟大家以后再交流,也歡迎各位到標準院一起切磋,互相學。
再次感謝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