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報告 2023-12-26 15:53:52
- 城市:全國
- 發布時間:2023-12-26
- 報告類型:市場報告
- 發布機構:克而瑞
??土地篇
??市場大環境遇冷背景下,土地市場成交規模較2022年同期有明顯下滑。截止2023年12月20日,全國300城土地成交建面和成交金額同比分別下降了21和18%,成交建面再度刷新近十年新低值。分能級城市來看,無論是成交建面和成交金額,各能級城市土地均不及去年同期水平。熱度方面,受房企資金依舊承壓、樓市依然下行等多重因素影響,房企參拍熱情依然不佳,溢價率仍處于相對低位,全年溢價率僅有4.5%。
??展望未來,在當前樓市、地市雙雙低迷的大背景之下,雖然“限價”取消后為開發商留足利潤、調動拿地積極性,土拍市場向市場化過度;但考慮到不同地塊的區位條件和地塊價值不同,即使盈利預期較佳,在房企資金承壓的當下,還是良好的回款速度對企業決策更加重要。
??總結
??01
??成交面積:成交面積同比降幅超兩成,規模下探至近十年新低
截止2023年12月20日,全國300城土地市場成交建筑面積12.2億平方米,較2022年同期下降了21%,較上年降幅收窄5個百分點。即使12月“翹尾”現象如期而至,但在土地市場持續遇冷下,12月成交規模與去年同期也相差無幾。在此影響下,2023年全年土地市場成交規模同比降幅維系在兩成左右,總成交規模刷新近十年新低。
??1、成交規模同比全線回落,一線城市同比降幅超三成
??分能級結構來看,受市場大環境遇冷,各能級城市土地成交面積均不及去年同期水平。其中,一線城市總成交規模為2610萬平方米,較去年同期下降了32%。分城市來看,除北京成交規模同比上漲18%外,其余三個一線城市的成交面積均不敵去年同期,其中深圳成交規模同比降幅高達75%,上海和廣州成交規模降幅較去年減少了近三、四成不等。
??二、三線城市方面,成交規模同比均呈下降趨勢,同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了18%、21%。以二線城市為例,除長春、太原、呼和浩特、天津、石家莊、貴陽、南寧等少數城市成交規模較去年同期有所上漲外,其余的二線城市成交規模大都同比為負,且近半數二線城市同比降幅在20%以上,尤其是寧波、合肥、青島等城市,同比降幅均在50%以上,規模收縮較為顯著。
??2、市場遇冷下成交規模跌多漲少,重慶、西安、徐州等TOP5城市降幅均在兩成以上(略)
??02
??成交金額:企業拿地意愿顯著收縮,成交金額同比降幅近兩成
與土地成交規模變動走勢一致,成交金額較去年同期也明顯收縮:截止2023年12月20日,全國土地總成交金額37504億元,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同比降幅持續高位,主要是由于自去年年末以來土地市場持續遇冷,導致地方政府在供地端更加謹慎,需求端企業拿地意愿也顯著收縮,土地成交多為底價成交,成交金額較去年同期仍有較大差距。
??1、一線城市金額同比降幅最大,全年成交金額同比降幅超兩成
??分能級城市來看,各能級城市的成交金額也均表現為同比走低,其中一線城市成交降幅最突出,同比降幅高達24%;二、三線城市同比降幅稍窄,不過也均在15%以上。
??一線城市的成交金額同比降幅最大,主要是由于深圳成交金額大幅減少所致。相比上一年同期,深圳2023年成交金額減少了62%,至12月20日,全年成交金額僅為343億元,總成交金額較去年全年減少額超550億元。此外,上海和廣州的金額降幅也均超過25%,成交金額明顯縮量。只有北京一城成交金額同比呈上漲趨勢,全年微增6%。
??2、超7成城市成交金額不及2022年同期,上海蟬聯成交金額榜首聚焦到城市來看。截止至12月20日,成交金額超過2000億元的城市僅上海一城,成交金額高達2269億元,同比去年同期下降28%,蟬聯金額榜榜首;排在金額榜第二位的城市是杭州,成交金額達1846億元,同比下降14%。門檻城市為武漢,成交金額為404億元,較2022年金額前20的門檻仍有小幅下降。從區域分布來看,地價較高的東部城市成為金額TOP20主力,尤其是長三角區域,多達12個城市入榜,其中六個核心一二線城市全部入榜,除合肥外,其余全部位于前十以內,常州、鹽城、無錫、南通、揚州和徐州等三四線城市也均入榜,但排名相對靠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額TOP20城市中,超七成城市的成交金額較去年同期均出現了下滑,就連榜首上海成交金額也降幅也高達28%,
??此外,西安、重慶等中西部城市土地市場也明顯遇冷,同比降幅都在兩成及以上,降幅十分突出。僅北京、天津、鹽城、南通、揚州等少數城市的成交金額出現上漲;不過與2020、2021年成交金額相比,仍處于相對低位。
??03
??土地價格:限價放松難掩地市頹勢、四季度溢價率持續下行
??受上海、杭州等熱點一二線城市供地質量提升的影響,2023年全國300城土地成交樓板價小幅上漲,增至3069元/平方米,再度創下歷史新高。熱度方面,由于新房市場仍處于低位,加之房企資金壓力依然較大,房企拿地積極性仍處于低位,盡管部分城市土地限價放松,但地市頹勢未改,四季度溢價率僅有3.3%,較前三季度再度下行。全年溢價率也僅有4.5%,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0.8個百分點。
??1、整體地價:一二線優質地塊成交占比提升,平均地價再創歷史新高(略)
??2、城市地價:超半數重點城市地價上漲,北京樓板價蟬聯榜首(略)
??3、溢價率:限價放松難掩地市頹勢、四季度各能級城市溢價率持續下行(節選)
??市場熱度方面,受房企資金依舊承壓、樓市依然下行等多重因素影響,房企參拍熱情依然不佳,溢價率仍處于相對低位,全年溢價率為4.5%。
??各能級熱度變動表現一致,四季度溢價率環比三季度均呈下滑趨勢,均創下2023年二季度以來新低。其中,一線城市溢價率降至4.2%,二線城市中除杭州、合肥、福州等少數城市外,南京、武漢等熱點城市在四季度的土拍中均遇冷,導致平均溢價率進一步走低,溢價率降至3.4%,三四線城市亦難逃脫降溫趨勢,2023年第四季度溢價率僅有3.0%。
??04
??供地情況:供地計劃下調10%,實際完成率四成左右
??2023年初,根據中央部委的最新要求,土地交易增添了新的信息發布環節“預供地”,并在自然資源部主辦的信息披露網站中額外增加了擬出讓地塊頁面。截止到11月30日,重點樣本城市預供地完成率僅七成。不僅如此,在預公告制度之下,相當一部分遠郊預公告地塊未正式掛牌,就已經被市場拋棄,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流拍率。供地計劃完成情況來看,大部分一二線城市土地成交規模仍處于相對低位,2023年全年平均供地完成率僅為41%,遠低于疫情前平均水平。
??1、預供地:預供地完成率僅七成,流拍率指標一定程度上被拉低(節選)
??CRIC統計數據顯示,預供地公告的完成率也不及預期,將預公告的統計口徑縮小至截止時間早于2023年11月30日,對比期間實際供應土地明細數據,49個樣本市(縣)2023年前11月預出讓地塊總面積為7694萬平方米,實際供應5597萬平方米,平均預供地完成率73%。
??分城市來看,除上海、長春、重慶、青島、淮安、連云港、深圳等少數城市外,大多數城市未能如期完成預供地清單計劃,即便是上半年土地市場熱度最高的杭州,也有接近三成的預公告地塊出現逾期。此外,南京、武漢、廈門、福州等城市實際/計劃均在六成左右,逾期未供地塊多是一些素質較差的偏遠地塊。以南京為例,逾期未供地塊均為浦口、六合、江寧的中遠郊地塊,并且有相當一部分是去年下半年或今年年初的流拍(延拍)地塊、質量較為一般,建鄴區的江心洲地塊即在其中,再度掛牌成功出讓的信心不足,因此逾期還未供地。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預供地的落地性處于墊底水平,前11季度預出讓地塊總面積為841萬平方米,實際供應288萬平方米,預供地完成率僅有34%。不僅如此,就連長三角地區的合肥、徐州、常州等熱點城市逾期未供率也在40%以上,大量地塊缺少確定性的“意向買家”。
??2、供地計劃:宅地供地計劃縮水背景下,2023年供地計劃完成率平均僅有四成(略)
??05
??企業投資:全年投資百強總量創新低,整體投資意愿無明顯起色
??1、拿地無起色,投資金額再降13%、拿地銷售比維持低位
??從總量上看,2023年新增土儲百強房企的投資總量為近七年以來最低:1-12月新增貨值、總價和建面百強的總額分別為29978億元、14358億元和12073萬平方米,同比降幅分別為14%、13%和12%。
??拿地銷售比方面,全年百強房企拿地銷售比僅0.19,與去年相比基本持平,仍然處于2017年以來最低谷水平。
??分季度來看,今年全年拿地銷售比變化呈現“低開高走”趨勢。第一季度拿地銷售比最低,僅有0.07,是全年投資意愿最低迷時期,隨后拿地意愿持續緩慢提升。但由于樓市行情持續探底、成交暫無明星啊起色,拿地銷售比的回升程度有限,截止12月末,百強房企拿地銷售比為0.19。
??截止至11月末,土地市場整體走勢呈現量平價跌,處于筑底階段。企業謹慎投資情緒尚未好轉。11月末新增貨值百強門檻59.5億元,較10月末僅增加3.8億元,同比降幅依然高達22%。
??各梯隊的門檻值同比均下跌,10強門檻值降幅最小,同比下降13%,可見龍頭房企在同樣市場背景下投資受到的影響幅度最小;反之50強門檻值降幅最大,同比下降32%。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門檻同比整體下降,但降幅較上月末有小幅度縮窄。
??2、聚焦與收縮,TOP20房企貨值集中度超八成、撒網一二線
??2023年房企整體的投資策略是謹慎中保持聚焦,摒棄多數三四線的同時,加碼一二線城市的優質地塊。
??首先2023年房企投資呈現高度聚焦的走勢。在整體投資氛圍冷淡的環境下,龍頭房企的拿地占比進一步大幅增加,且在高位保持穩定。截止11月末,10強房企新增貨值占64%,較三季度末微降2個百分點,較二季度末微降3個百分點。
??相應地,其他梯隊房企的新增貨值占比則受到壓縮,例如11-20強房企占比為19%,較去年同期下降5個百分點,后50強房企空間受到壓縮更為明顯,2023年新增貨值占比僅5%,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12個百分點,份額占比下降最為嚴重。
??其次,在拿地策略上“少城市、精地塊”是普遍共識。相較于過去幾年房企各線城市攻城略地,隨著市場風險加大、銷售的萎靡,2023年企業愿意投資的城市范圍在不斷收窄。以拿地金額TOP10的全國化房企來看,除保利、建發、華潤、中國鐵建拿地城市數量超過20個,其余企業拿地數量均在20以下。且從前十一月拿地結構來看,基本以一二線核心城市為主,占比超過八成。
??3、企業再分化,半數百強未拿地、央企強勢“領銜”(略)
展望
??從全年成交變動來看,在樓市端表現持續低迷的影響下,2024年土地市場也持續低位運行,成交建面再度刷新近十年新低,整體市場熱度也延續低位。接下來,地市熱度的回暖仍將取決于樓市端的表現,只有各城市的樓市成交企穩回升,房企拿地意愿才會上升,整體土地市場熱度才將有可能回溫。
??01
??2024年增速指標有望邊際改善,規模低位還將延續數年
??2023年樣本城市宅地供應計劃同比下降約一成左右。但是考慮到近年來全國土地交易面積的持續大幅下降,僅僅一成左右的供地計劃收窄還是過于保守。就2022年土地市場交易情況來看,統計局口徑下的全年房地產購置面積下降53%,降幅進一步擴大了37個百分點,即房地產購置面積僅為2020年高點的四成左右;克而瑞根據國土部官網統計的土地交易數據測算,2022年近千個樣本城市的宅地供應完成率約為41%。在2023年全國宅地成交規模同比下降兩成,降幅遠大于供地計劃一成左右的收窄幅度之下,預計全年供地計劃完成率仍會維持低位。
??考慮到住宅成交規模的降級高達5億平方米,必然會帶來行業去化周期的大幅提升,在施工銷售比的乘數之下,當前全國住宅類項目至少需要壓降20億平方米方可達到新的平衡,即在未來的若干年行業修復期中,土地成交總建面應當比理論平衡值低20億平方米左右,即換算為占地面積9億平方米左右,預計每一年大約可以消化2-3億平方米。考慮到行業供求關系重新回歸平衡的客觀需求,土地市場的供求規模低位還將在接下來的三到四年內持續。所幸的是,在經歷了2022-2023年連續兩年的土拍規模縮量之后,地方主管部門和企業對于市場的變化已經更為適應,地價和出讓條件已調整至更為合理的范圍,稀缺優質地塊也能拍出應有的溢價水平,尤其是在預供地制度推行的幫助下,2024年全國土地市場有望迎來增速指標邊際改善,規模平穩發展的一年。
??02
??土拍限價松綁后市場分化加劇,高去化板塊更受青睞(略)
??03
??投資態度保持謹慎與聚焦,投資從“拼運氣”回歸“拼實力”
??2023年房企謹慎、收斂的投資態度貫穿整年,投資總量同比持續走低。我們預計謹慎的主旋律仍將延續至2024年。房企投資主要受限于兩個方面,一是資金的流動性,二是未來市場預期,在兩者暫未迎來好轉之前,拿地意愿將保持弱復蘇。
??與過去幾年整體高熱的土地市場不同,從2023年開始,市場“一榮俱榮”的格局不再,由于房企可投資的總量受到限制,如何做到“把錢花在刀刃上”更為重要,因此出于對項目流速和安全性的兩方面考慮,企業投資在謹慎的基礎上變得更為聚焦:城市能級上首選一二線核心城市,具體地塊的選擇上,則以市區位置核心、配套完善的優質土儲更受房企青睞。
??隨著房企投資的聚焦,優質土儲顯得更為稀缺。核心城市土拍限價松綁對于房企投資主要將有兩重影響:一是投資策略將從“拼運氣”回歸“拼實力”,沒有最高地價限制后,企業的可行性研究和回報率測算重要性重新提升,最終能否成功以較為合理的價格拿地,既要拼企業的資金實力,又要拼企業的運營實力;二是在投資策略的改變下,龍頭房企在獲取優質地塊中優勢將持續放大,行業的集中度或將持續走高、繼續分化。
??展望2024年的投資格局,在城市層面,一二線城市無疑是房企投資的首選,但城市內部的分化也將持續顯現,而三四線城市將持續保持大部分無人問津、個別地塊零星火熱的局面;企業層面,由于一二線城市以其較高的門檻將中小房企攔在門外,龍頭房企的優勢將持續放大,未來優質土儲將更高比例地集中于龍頭房企手中;城投公司投資力度或將持續收縮,但仍有部分托底需求;民企的投資則更依賴于市場整體的復蘇情況,需要更長的修復期。
- 09:55
- 09:50
- 09:46
- 09:42
- 09:18
- 09:12
- 09:10
- 08:49
- 08:37
- 08:32
- 2023-12-28 17:01:09
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
(2023-02)1571.9點
- 0.13%
- -0.91%
日期 | 指數 | 環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