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報告 2023-07-12 15:59:42 來源:中房研協
- 城市:全國
- 發布時間:2023-07-12
- 報告類型:市場報告
- 發布機構:中房研協
??01 / 調控政策依然有相當大的放松空間
??雖然調控政策與樓市興衰并不是線性對應關系,但政策對市場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當前房地產市場投資、拿地、開工、交易量大幅回落,市場進入衰退期,其核心動因是經濟周期使然,但不合理、不合時宜的各類限購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些政策具有是時限性,在出臺的時候有必要,但時過境遷,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相關政策的執行應 “與時俱進”,積極的調整政策口徑,讓政策與市場實際更加匹配。現在樓市正處在困難時期,一些城市開始取消或放松限購、限售、限貸等政策,這是應有之義,但是否做到位了?還有哪些城市應該調整,實際卻沒有行動?取消各類限制政策,并不一定會出現市場很快止跌回升的態勢,但可以優化房地產市場的營商發展環境,讓房地產行業回歸一個正常的行業序列,也是政府部門逐漸收回有形之手的難得契機。
??02 / 無論是拿地還是出貨量,民營房企普遍信心不足
??從上半年的拿地榜和銷售榜看,TOP50以內民企占比非常小,尤其是拿地榜上,民企鮮有身影。央企國企在房地產市場上占據了絕對優勢地位,核心原因是在新的市場形勢下,原先負債率低、資產周轉慢,且有一定產品經營特色的央國房企,具有穩定的現金流和抗風險能力,尤其是這類企業融資成本低,且資金來源有保障,這是一般民企所不能比的。央企國企走在聚光燈下,與之對應的另一面就是暫處燈光之外的民企,努力維持企業運作,保持現金流的運轉正常,聚焦保交樓,化解債務風險等。民企較少參與土地市場拿地,一方面是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更是荷包不足。為了維持基本的公司運作,尤其是團隊的穩定,和發展能力的持續,需要參與一定規模的項目開發。代建是一個重要途徑,但是代建同樣有一定的門檻和規則,“旋轉門”“玻璃門”是民企參與代建經常遇到的問題。
??03 / 經濟及收入增長前景不明,消費者入市觀望情緒重
??房地產市場的運行,離不開消費者的參與。對于樓市而言,消費者“買漲不買跌”的現象歷來存在。即便這個屢屢被市場驗證的理論,在市場總供需關系發生變化的今天,恐怕也得重新思考和推論。市場沒有因為政策變暖而好轉,原因并非是企業沒有足夠的供應量,而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且有支付意愿的需求。從支付能力看,現在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期,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聯系并不牢靠,對外出口回落;儲蓄率上升,消費不振,居民支付能力有所下降。購買意愿方面,經過20多年的房地產市場化改革,我國居民住房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40平方米左右,戶均住房套數超過1,絕對住房困難的人口比例大幅下降。另外,近十年來,政府主導的住房保障工作也取得了重大進展,自2008年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來,全國累計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7800多萬套,2200多萬困難群眾取得住房補貼,幫助2億多困難群眾實現安居。總體看,居民對住房需求從基本的“安身”層面過渡到“改善”層面。再者,商品房也不再普遍被認為是可靠的投資品,市場有張有落成為常態。這些都影響了居民購房的決策,原有的市場運行經驗不再應驗,市場規律需要重構。
??04 / 美元升值加息周期,警惕國內資產價格中樞回落
??外部發展環境同樣深刻影響國內樓市的運作。美元走勢就是典型的影響因素。近期最受關注的是美元升值和人民幣貶值,從趨勢圖看,人民幣兌美元6月30日最高達到7.2689元兌1美元。我們相信,人民幣兌美元沒有大幅貶值的基礎,但短期內的匯兌風險還是存在的,這也影響到不少人的決策。尤其是二季度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開始突破7:1這一關鍵點位。經濟預期、地緣政治和戰爭、美元加息、美國制造業新政等,各種因素疊加,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不得不面對資金外流、貨幣貶值、國內資產價值下跌 ,價值中樞回落的問題。對于房地產而言,一線城市的高端二手房拋盤量上升、報價回落,這也是資金外流的表現。目前二手房拋盤的現象已經從一線城市向其他城市漫延。房地產價格的回落是市場機制選擇的結果,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對首套和改善住房的消費者是好事。但也應防止房地產市場進入價格叢林社會,畢竟有日本、臺灣等地房地產市場價格崩盤帶來的經濟社會大衰退的前車之鑒。
- 15:06
- 14:29
- 11:58
- 11:13
- 11:05
- 11:04
- 10:58
- 10:52
- 10:44
- 10:42
- 10:37
- 10:20
- 10:17
- 10:14
- 10:11
- 09:52
- 09:03
- 08:56
- 08:41
- 08:31
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
(2023-02)1571.9點
- 0.13%
- -0.91%
日期 | 指數 | 環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