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2019-01-11 13:02:38來源:中房網
??2019年1月11-12日,以“綠色升級、創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為主題的“第十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在貴陽舉辦。本屆論壇圍繞綠色生態城市與住區、行業市場與政策、鄉村振興、特色小鎮、城市更新、產業化發展等城鄉人居環境熱點和焦點問題展開深入成果交流與模式探討。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副總裁孫英在本次論壇上作了題為《綠色科技創新與綠色建筑再升級》的主題報告,以下為實錄:
??孫英:尊敬的陳會長、馮會長,尊敬的各位來賓、朋友,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非常榮幸能夠在第十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上跟大家共同討論綠色科技創新與綠色建筑再升級的相關問題。
??中國建筑科技集團是2000年經國務院批準,由當時建設部直屬的四家科研單位合并組建而成,隸屬于國務院國資委。集團主營業務包括城鄉規劃、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目前,集團是我國唯一能夠覆蓋城鄉建設領域全部專業門類、整體實力雄厚的科技型中央企業。集團擁有員工1萬多人,包括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9位全國勘察設計大師。集團所屬9家境內企業和1家境外企業,其中包括5個中國字投的大院。
??今天跟大家討論三方面內容。
??一、推動綠色建筑再升級的目的與意義
??大家知道,我國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確實是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多的國家。2015年我國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好總量的22%,比排在第二位的美國高出6個百分點,而我國GDP的全球占比僅為15.2%,而這28%之中,約40%是建筑業消耗,主要包括鋼、水泥、玻璃、鋁、陶瓷,占全社會能源消耗32%,再加上其他過程能耗,總能耗占40%,也就是占全球能源消耗的11.2%。建筑業消耗了全球能源好總量的11.2%,這是非常大的數。
??礦產資源消耗。2015年中國建筑業廣義礦產資源好動量為47.64萬噸,特別是福建,可以看到一座山被挖沒了,非常震撼,但更多的是痛心。河沙開采,每年為滿足建筑業所需,進行大量的河沙開采,造成河內環境造成傷害,對河內生物造成毀滅性打擊。很多生物學家分析,長江流域很多物種的滅絕和瀕臨滅絕跟河沙開采有很大的關系。
??排放。大家只有,我國是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國家,2015年我國的排放總量占43.6%。在能源消耗上對應32%,按照能源消耗40%對應,建材超過43%。以水泥為例進行分析,水泥的生產過程,如果生產出一噸水泥,就會有0.8噸二氧化碳排放。一噸水泥是有形的,0.8噸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之中,我們覺得無法想象。建筑垃圾,每年我國產生建筑垃圾超過30億噸,約占城市垃圾總量的40%。污染物排放,建材的生產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以水泥進行分析,水泥生產過程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及粉塵,這都是構成大量的空氣污染的因素。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30年來,中國的建筑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建筑建造、使用的過程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害氣體和建筑垃圾,導致資源的快速枯竭。
??另一方面,付出了這么高昂的資源代價的同時,我們是否就真的擁有了高品質的建筑?2018年微信廣為流傳的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院李迪華副院長的一聲嘆息讓我們深受觸動,老年人生活條件不變、水壓不穩、水溫波動、裝修污染等困擾著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所以我們離擁有高品質建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由此可見,當前我國建筑業發展面臨雙重問題:即高環境負荷下的低質量供給。在當前國家綠色和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建筑業急需提高供給質量水平和降低資源環境負荷,讓內涵進一步豐富,品質進一步提升,通過綠色科技創新,推動綠色建筑再升級,引領行業發展。
??二、我國綠色建筑發展概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世界這是世界綠色建筑發展的時間軸,1990年英國發布全國第一部全球綠色百準BREEMA,此后日本、美國、新加坡相繼發布自己的綠色建筑百準,我國是2006年發布的,我們比世界上第一部標準的發布晚了16年。盡管起步比較晚,但自標準發布以來,我國綠色建筑取得了積極進展,截止2017年底累計建成綠色建筑12億平方米。雖然量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不可否認現階段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標準規范體系尚不完善、地區發展不平衡、運營標識數量少,節能價值未充分體現、人性化不足、用戶實際體驗獲得感少、增量成本大且后期難以平衡,市場動力不足?,F在談綠色建筑,更多想的是"貴",這是我國綠色建筑現階段發展必然存在的階段性問題。
??在綠色建筑起源比較早的美國,他們也在反思綠色建筑為什么名不副實?至此,可以簡單小結:中國綠色建筑發展10余年來,雖然取得了不斷進步和一定的成績,由于尚處起步階段,有些綠色堅決生硬嫁接綠色技術,常常不能達預期節能效果,業主方往往將綠色建筑作為一種銷售刀具,甚至出現驗收后即廢棄的套牌"現象。
??三、新時代高質量綠色建筑的理念體系
??經過研究,我們認為推動綠色建筑再升級,就是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為指引,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將以人為本貫穿建筑全生命周期,著力解決我國建筑企業高資源好、高環境復合低質量供給兩大突出問題,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突出中國建設特色,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把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強調延長建筑壽命是最大的綠色。更加注重提高建筑品質,從以房子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更加注重由措施導向轉變為效果導向。
??經過研究,我們提煉出新時代高質量綠色建筑的核心理念為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長壽化和智慧化,即"五化"。針對目前綠色建筑面臨的突出問題進行提煉,五化中的每一化都有具體的理念內涵,共同構成了高質量理念體系,下面分別作簡要匯報。
??人性化。更加注重真正從人的需要出發,創造出安全、健康、舒適、自然、優美的室內外建筑環境,使人有更多獲得感。是真正的以人為本,而不是以房子為本。內涵比較多,首先是建筑空間精細化、安全性與舒適度、適老化、無仗義、室內聲光熱濕環境、優良空氣質量、優美室外環境等等,內涵非常豐富,遠遠超過目前我國綠色建筑百準中室內的聲光熱濕環境,這是新時代高質量建筑的核心。比如,在住宅建筑之中,要特別注意建筑空間的精細化,利用一切空間設置充足、好用的收納空間,滿足家庭所需。比如使用功能便利性方面,廚房白色家電增加,通過廚房設置移動櫥柜的裝置。提高舒適度方面,給水系統分水器徹底解決水壓不穩、水流波動的問題,提高舒適度。這些問題在住宅看來都是細節問題,但是只有在細節上下工夫,把細節做好了才有可能成就高品質。
??本土化。更加注重發揮建筑設計的重要作用,賦予建筑天然綠色基因和體現地域、文化特征。高質量建筑應該是人與資產和諧共生的綠色建筑,不應是技術至上、技術堆砌。更應倡導因地制宜、體量適度的本土化體系。石油時代之前,氣候因素是建筑設計最重要的約束條件,建筑的造型會主動適應氣候的條件,建筑室內的采光、燈光、溫度、濕度的調節都通過建筑來實現。我國傳統建筑充滿綠色智慧和文化特征,從蘇州園林到西雙版納竹樓,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石油時代之后氣候不再是約束條件,傳統的U字型、回字型等建筑平面被大進深答題塊形式取代,建筑空間本身不再需強調具有物理作用,不需要做傳統建筑那樣。從近幾年發展的情況來看,由于狠抓建筑墻體的節能,2001到2015年,城鎮供暖單位面積能耗下降38%,同期公共建筑面積單位面積能耗增長33.4%,主要原因是建筑體量過大、建筑平面布局大尺度、大進深、大面積玻璃幕墻,直接導致了大型集中空調、機械通風、電力照明、電梯等設備的使用,這是現代社會高能耗的原因。因此愛跳出石油時代的思路,反思是技術至上還是利用自然、親近自然、返璞歸真。因此,我們強調本土化,就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在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氣候、環境條件、地域特征的基礎上,采用節約優先的原則、少人工、多天然的方式,堅持體量適度,盡可能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堅持不分時間、空間使用設備,同時注重設置一些合理的開放空間,還要傳承地域建筑特征的文化等等,更加強調我們和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比如由集團總設計師崔愷院士主導的敦煌莫高窟,這個建筑的圖片和自然融為一體,項目設計時,按照少人工、多天然進行設計,設計中盡可能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同時用一些因地制宜的技術解決采風同光的布局。通過劉加平的團隊對這個建筑自然采光效果實際評價,營業時間內,自然采光基本滿足室內要求,人體整體感覺比較舒適。對這一類的建筑,如果能做到營業時間內自然采光,不僅是技術的力量,更是理念的力量。
??低碳化。我們強調兩個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從重點關注建筑運行過程拓展到建筑建造、運行、建造、拆解各階段。二是節能、節水、節材的綠色。案例:2018年7月份正式投入的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這個項目之所以備受關注,因為它是雄安新區第一個新建建筑工程,也是由崔愷院士設計的,它是集裝箱式體系,裝配率95%,建設工期112天,箱體加工時間45天,箱體安裝24天,很好地實現了綠色建造。
??長壽化。要更加注重延長建筑壽命,這是節約資源能源、降低環境負荷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延長建筑壽命是最大的綠色。大家知道部分我國建筑實際使用壽命遠低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只有40年左右,也就是100年內我們要經歷2-3個生命周期,加重環境負荷。造成我國建筑短壽命的原因比較多,首先是規劃調整,還包括建筑空間不能滿足規劃需求,維修更換不便等等。因此在我國談建筑長壽化,遠不是延長主體結構壽命這么簡單,首先是采用大空間、靈活可變的設計,滿足建筑風格變化的需要。還要采用SI技術體系,應用減隔振技術等等,理念內涵非常多。首先強調大空間靈活可見的設計是實現建筑長壽化的重要基礎。在建筑全生命周期50年、10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中,社會生活方式可能發生很大變化,1000年前中國的家庭結構是家、春、球中描述的封建大家庭,100年后的今天是三口之家。研究表明,100年內建筑功能基本保持不變的不足20%,因此我們無法預計什么樣的改變,所要做也比較做的是為這種變化留有空間,盡量避免無法適應改變而被過早拆除。比如集團所屬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劉東衛主導建筑的魯能·領秀城,它不像通常的采用減力墻結構,采用大空間,可以適應家庭周期人口變化、生活方式的需要。這張照片是施工過程中拍攝的照片,這樣的大空間,該來做辦公、公寓、商業都有可能性。設備管線鋪設,目前我國建設管線大多埋在建筑之中這樣的鋪設方式非常不利于建筑生命周期管線的維修,正確是采用SI體系,支撐體S指主體結構,要求是堅固耐久,填充品I是指代裝,我們使用裝配式內隔墻、吊頂、干式工法樓地面等技術,大幅減少現場施作業,也避免將來維修更換時對主體結構的影響和破壞。
??智慧化。要更加住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要建立全生命期管理系統,充分應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功能,提升建筑的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最終目的是為使用者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例: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里面有一個酒店式公寓,前臺無人值守??腿送ㄟ^刷自己的銀行卡、身份證,自主辦理入住手續,到指定房間刷臉就可以進入房間,真正使入住變得更加方便和安全。
??小結:如果一個實現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長壽化、智慧化,它就是一個高質量建筑。近幾年集團在這五化引領下完成了很多項目,由于時間關系不能一一給大家作介紹,歡迎大家去感受、體驗這些綠色建筑是否跟以往的綠色建筑有所不同。
??最后,我用近期完成的一個案例結束分享。12月6日剛剛開幕的中國-南寧國際博覽,這個項目的規劃設計由我們集團完成,規劃地塊為點的嶺南丘陵地貌,有18處丘陵、8處梯田狀農田和7處廢棄采石場,原來是挖石灰石廢棄的,就是生產水泥、石膏板的原料,廢棄之后形成了大小不一的七個水塘,我們去看的時候像"城市的一塊傷疤",是城市之傷也是環境之傷,看起來很讓人痛心。
??(圖)這是當時拍攝的現場圖片。在園博園規劃過程中,把綠色發展理念深入規劃設計,本著不推山、不填湖、不砍樹的原則,對現場進行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建設,最終形成三湖六橋十八嶺的格局,得到了大家的良好評價。特別是礦坑修復,理念得到了認通,通過保留原有山上的植被和進行適度生態修復,根據礦坑的不同特點,塑造出具有生態、游憩、藝術等不同的園。
??(圖)這是修復的具體措施,包括土石清理、安全避讓、植被修復、文化再生,等等。
??(圖)這是裸露體修復過程和修復完成后的景色
??(圖)這是礦坑花園群完成后的景色,環境非常優美
??(圖)這是園區修復完成以后拍攝的圖片
??(圖)這是園區完成以后的圖片
??通過這樣一種生態修復、生態建設,我們把原來的一塊城市傷疤修復成了優美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給游園者創造了很好的體驗,給周邊居民創造了很好的環境,實現城市之傷的蛻變。
??因此,我們今天談推動行業的高質量已經不是任務,而是我們這一代人身上肩負的使命和責任,唯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后人享有更高質量的建筑、更優美的環境,給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留有更好的發展空間。為了這一使命,讓我們所有在座的各位、全行業為之不懈努力和奮斗。
??以上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內容,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