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兔午夜起神影院在线观看麻烦/免费大片黄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美女视频一区/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 - 欧美精品福利视频

開彥:中國住宅產業現代化的歷程與展望

2014-12-15 11:40:04來源:中房網

掃描二維碼分享

  中國的住宅建設已進入“品質時代”,從表象地追求外在環境的舒適、美觀到講究內在的居住性能質量,特別是綠色低炭、節能減排、講究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的主流。房地產開發需要精明發展、精細化建設,要提倡居住品質,要提高開發效率、降低成本,要對國際化運作水平和規避高風險能力作出理性決策。

  時代發展的機遇呼喚標準化和模數化!

  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實現住宅建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以便有效地提高住宅性能和行業綜合效益,滿足人民不斷改善居住質量的需求,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住宅建設領域的一項重要任務。

  世界共同的經驗告訴我們:建筑產業化是強盛住宅建設、房地產品質開發的必由之路!歐美發達國家建設的歷史經驗無一不是驗證了這一個結論。大力關注住宅標準化,推進住宅產業化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目前,在停滯了近30年的我國標準化的進程,將要重新認識,重新崛起!

  我們要大力提倡模數協調的制度,要用定制化方式生產,用標準化的理念指導我們行為!從而使房地產開發達到新的境界,邁上新的臺階。

  1 歷史的回顧

  中國素有"秦磚漢瓦"是從兩千年前燒制磚瓦的技術開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城市住宅仍大量延續磚混結構的傳統,最初以2-4層的集合式住宅為主。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恢復,到60-70 年代5或6層磚混住宅則成為一通天下結構形式。受當時"先生產、后生活"原則指導下,住宅建設的面積標準和設施標準有嚴格的限制。又受到當時蘇聯的影響接受了混凝土預制件的作法,大量生產了預制空心樓板和門窗構件,并在大城市開始啟用機械化吊裝機具,生產效益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燒磚,中國不但每年要損毀8000m2耕地。而且笨重的體力勞動和簡單的技術阻礙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大量跑冒滴漏的日常質量疵病無法避免,住宅業屬于落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進入70年代年中國陸續與日本在內的許多發達國家建立了國際關系,中國的對外經濟技術交流開始逐漸活躍起來。至76年社會經濟文化毀于一旦的文革結束,百廢待興,住宅數量缺口大,住宅的需求的緊迫性使工業化成為當時最新引進的技術重點,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情報所面向歐美建立的100項工業化、標準化新技術體系帶動了中國建筑工業化推廣的熱潮。作為量大面廣住宅的大量重復型建設生產活動特征,完全可以通過標準化、預制化的方法來加快發展速度。在當時建筑行業普遍接受工業化是多快好省大批量提供住房的最好途徑。

  工業化是住宅建筑行業的整體發展方向。1968~1978年十年期間中國建筑業掀起了一場全國范圍的建筑工業化運動,提出了"三化一改"的方針,即"設計標準化、構配件工廠化、施工機械化"和"墻體改革"。用裝配式大板、框架輕板、大型砌塊、大模板現澆4種體系代替磚混結構建造住宅。中國工業化建筑進入了歷史上發展的最好時期。

  但是,由于當時中國實行的是嚴格的計劃經濟模式,建筑工業化是依靠行政計劃推行的,沒有顧及客觀市場規律,新建筑體系的造價普遍高于傳統磚混結構,國家又沒有出臺相關鼓勵和限制性強制性導向措施,這場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運動成果沒能堅持下來。只有"內澆外砌"體系因為保留了兼有傳統和工業化的混合特點而延續使用了多年,其中唐山地震災后重建應用得更為廣泛。在這一時期,中國出現了最早的鋼筋混凝土高層住宅,如北京建國門外外交官公寓(1973年)、前三門大街高層住宅(1976年)等。

  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總方針,促進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住宅建造量需求大增,從80年代起,改變了城市核心區的分散插建的小規模局面,開始強調居住區建設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原則,為城市化發展拓展了基礎,房地產開發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在中國出現,開始成片開發新區,改造舊區的建設行動。

  1986~1996年建設部開展了城市住宅小區試點工作,通過小區試點辦在全國開展試點小區建設,強調四新技術的推廣是新技術、新體系、新產品應用成為行業的風氣、小區的環境規劃和工程質量都達到了前所沒有的成就;90年代國務院八部委聯合啟動了"小康型城鄉住宅科技產業工程"列為重重之重的科技項目,大力強調科技在住宅建造的推廣、重視住宅部品化的建設特別是廚房衛生間的整體化系列化配置。1996年分別頒布《小康住宅規劃設計導則》和《住宅產業現代化試點工作大綱》,在全國各城市進行小康住宅小區示范建設,與此同時選擇十個省(市)作為住宅產業現代化建設的試點省市。

  值得一提的是:1990~1993年實施小康住宅年代的初期開展的"中國城市小康住宅研究"成果的重要影響力,以至帶動了小康科技和住宅產業的發展。項目在日本JICA的協助下,引進了日本的住宅經驗,進行了體系編制、小康居住目標、設計理論、模數協調、產品集成、性能評價、實驗住宅等多方面研究并提出多樣成果,全面提升了住宅作為社會化供應產品,實現住宅現代化產業生產鏈的理論和實踐應用基礎,為推動住宅產業行業化發展奠定了理論條件。設計大師張開濟老先生評價:"成果輝煌、功德無量"

  可惜的是,進入21世紀作為小康品牌未能得到延續。原因取自于某些領導對產業化的偏見認識,錯誤地把住宅產業化的發展等同于房地產的發展,以至延誤了十年的寶貴時間。同時更因為開發商膚淺地認為標準化產品缺乏多樣化的適應性而被拋擲一邊,中國曾經光彩一時的建筑工業化運動,到90年代末就基本上無聲無息了。

  2 住宅產業現代化進展狀況

  1999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見》(國辦發[1999]72號)文件,作為綱領性文件明確了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和實施要求,使我國住宅產業化政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在這個文件指導下,要求住宅產業化從五大體系完成技術基礎工作:

  (1)完善住宅技術保障體系,完善基礎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究工作,制定和修訂包括模數協調、節能節水和室內外環境標準在內的技術標準、技術規范,發布了一些指南類的技術導則。

  (2)建立住宅建筑體系,利用新材料、新技術的推廣使用,實現工業化、標準化和集成化體系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住宅產業群體的形成。

  (3)加大住宅部品體系的開發、研究和推廣工作。保證新型建筑體系在各地住宅建設中逐步推廣應用,積極發展通用部品,逐步形成系列開發、規模生產、配套供應的標準住宅部品體系。嚴格限制或停止實心粘土磚的使用。

  (4)在全國范圍建立住宅性能認定體系,全力提升居住性能水準。重視住宅性能評定工作,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制定住宅性能評定標準和認定辦法,逐步建立科學、公正、公平的住宅性能評價體系。

  (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強化規劃、設計審批制度和實行住宅市場準入制度。推行《住宅質量保證書》和《住宅使用說明書》制度,杜絕工程質量和事故責任不清的現象。

  但是,文件發布以來的十年住宅產業現代化基本處在停滯狀態,住宅產業和房地產業的概念嚴重混淆。很多人把做好房地產業視同就做好了住宅產業,這樣理解的結果導致了無視于住宅產業的存在。忽視了標準化、模數化的建設;把本來作為全行業廣為施行的住宅性能評價作為某些團體獲利的資本;部品化和集成化的產業鏈的形成成為虛設;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等技術發展成為自流無序……。

  住宅產業主管部門尚沒有一個研究機構來從事模數化和產業化的研究,整個行業缺乏對模數化和產業化認知。國務院1999年72號文件制定的五年和十年發展目標成為泡影,標準化、體系化、部品化被甩到了腦后,房地產的低水平重復,任意性和個性發展被強調到了極點。至今尚無專門政府機構規范和部署產業化目標計劃。時光的流逝、住宅產業十年的停滯為我們住宅發展付出慘重的代價。至今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說中國住宅擺脫了"粗放式"的生產模式,這就是例證悲劇。

  3 發展住宅產業化重點工作方向

  中國住宅建設要由粗放型發展走向集約型、精品型的住宅建設發展階段離不開住宅建設工業化的發展方向。為此,應著重完成下列工作:

  (1)著力引進和發展以優良建筑體系為主的住宅成套技術,要求體系能滿足現代居住生活條件,具有較大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同時,可滿足低技術含量和就地選材的特征。特別是大空間的結構體系的發展。

  (2)完善和配套發展成套住宅技術。建立以部品化和集成化為主的裝修內裝體系和支撐體承重結構體系的兩個系統,把住宅產業劃分為結構體系技術、內裝部品技術、住宅設備技術、住宅物業管理技術和住宅環境保障技術等五大方面來發展。

  (3)墻體材料的改革與節能減排工作,構成了住宅產業化的主體工作。各級政府應花大力制定政策計劃落實措施,以整體設計定量模擬技術作引導,提高產品配套水平和技術裝備,全面推進新型墻體材料、保溫節能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的發展,以此推動建筑工業化步伐。

  (4)全面實施集成化生產體系的改革,切實實現以中國特色的工業化生產體系,改革,濕作業多,勞動生產率低手工作業現狀。通過改革施工工藝,加強施工小機具、小裝備應用,推廣商品混凝土的力度,改濕作業為干作業,改善施工條件,縮短施工周期,使中國住宅施工技術邁向國際化接軌的新階段。

  (5)完善各種規范和住宅產品標準體系,特別適應經濟適用房的建設需求,建立以優良產品為主的《住宅產品分類目錄》,對分類住宅產品提出開發的性能、質量和規格尺寸的統一要求。大力推廣《住宅模數協調標準》普及和廚房衛生間及其他部位模數尺寸在建筑協調應用,開展接口技術的研究工作。以期達到配套化、系列化和組合化的目標。

  (6)建立國家和地方兩級住宅性能評價中心和住宅性能評價委員會和鑒定測試機構,在住宅評價制度的保障下開展工作,保證住宅性能評價工作能科學、公平和公正的進行。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現在作為一個實行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的方式已經與計劃經濟時代有了本質的不同。在中國,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的主體只能是企業,政府的主要職能是制定方針政策,加強宏觀調控,用政策引導產業發展。中國政府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需要進行技術創新、技術開發、技術推廣;鼓勵企業之間以最終產品以住宅為紐帶,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形成一批關系緊密的產業聯合體,成為推進中國住宅產業現代化的骨干力量。同時,政府要建立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的鼓勵和激勵機制,對長期生產優良住宅部品和建設出具有良好性能的居住小區的企業,及時予以表彰和獎勵。改革開放市場化的成熟為中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創造了比以往更為有利的環境,經過不懈的努力,中國將在住宅建設以及其它領域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步趕上世界進步的潮流。

  4 模數協調是住宅產業化的前題條件

  4.1我國模數發展簡要歷史

  建筑模數及其協調在房屋建筑中的作用,早已成為廣大建筑工作者所認識。早在五十年代末,我國已對模數數列及擴大模數展開了研究。60年代初,擬定了 "建筑統一模數制",并開始在全國房屋建筑中執行。對全工業與民用建筑的標準化、工業化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特別是在建筑構配件預制和安裝的發展中達到相當的水平。80年代以后,中國建筑技術研究院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TC95文件模數協調原則,對1970年的文本進行修編和擴充,形成[GBJ2-86] 建筑模數協調統一標準。

  2001年經建設部批準,發布住宅模數協調標準(GB-T50100-2001)。這是繼建筑模數協調統一標準后的第一部住宅專業的模數協調標準。

  長期以來,我國住宅部品產業標準化未得到發展,建筑分模數系列始終未得到長足發展,致使應用水平落后于國外20年。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就是充分應用模數協調的原則方法,指導住宅產品的開發,生產和安裝。

  但是,50年代模數數列受蘇聯的影響,主要應用限于數列、擴大模數的研究和應用。在住宅生產方面主要是局限在房屋建筑的結構構件及配件的預制與安裝方面。而沒有注重數量眾多、類型復雜的住宅部品的標準化,模數化的應用研究。而對成千上萬的住宅產品、設備和設施開發、生產和安裝方面缺少模數協調的應用和指導,使住宅產業部品生產仍然處在無序自流的發展狀況。

  4.2 模數協調基本概念

  模數協調是指一組有規律的數列相互之間配合和協調的原則方法。設計、生產和施工活動應用模數協調的原理,制定符合相互協調配合的技術要求和技術規程,規范住宅建設生產各環節的行為。共同遵守,嚴格履行,形成一個全行業有序生產秩序,并能充分保障各生產企業自由創新,發揮潛在能力的廣闊天地。

  世界各國眾多學者對模數數列展開了多種研究,提出各自的建筑模數雛型。國際模數數列采用差級數理論來編排。五十年代模數數列由于一開始就注意了與國際模數的接軌工作,使我國模數數列和模數協調的應用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建立了深厚的模數數列應用的思想基礎和技術基礎。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住宅產部品產業未得到發展,建筑模數、分模數系列始終未得到長足發展,致使應用水平落后于國外20年。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就是充分應用模數協調的原則方法,指導住宅產品的開發,生產和安裝。

  模數協調標準中的模數網格的原理是實現標準化的最重要的原則方法,住宅中的成千上萬種產品將按照不同的生產方式、不同的生產地點、按照統一規格尺寸要求進行預生產,在現場進行安裝組合的。才能有效地把成千上萬的部件有序和相互配合在一起。

  所謂模數網格設計,就是利用三維空間的模數化空間網絡進行建筑和構造設計,使包含結構和全部部品在內能有組織的、彼此協調地、配合良好地聯接在一起。模數網格的作用就是一個聯接紐帶,用模數網絡的設計方法能合理的有規律的達到最佳模數協調的效果。

  模數網格分為基本模數網格、擴大模數網格和分模數網格幾種,擴大模數網格通常來確定房屋結構及其構件相互協調關系。而基本模數網格和分模數網格則用來確定各種產品之間的聯接接口相互協調關系。例如:各種部品和管線的安裝位置及其組合件的尺寸配合關系。

  建筑物或者建筑的專門部位是由各組合件構成的,不管它們是成品或者現場制作,它們均要由定位線定位,施工安裝過程中按定位軸線和定位線就位。

  模數網格設計的目的,是能保證結構組合件的模數化系列尺寸適應結構主體所包容空間提供了一個模數化空間,為建筑部品提供了模數化可能。這就為各種部品或是組合件提供了標準定型化、模數系列化和組合裝配化的前提條件,才能使住宅產品及其配件生產和安裝納入工業化、集約化和組裝化的道路。

  4.3 住宅模數協調的目的

  模數協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過模數協調使住宅生產各個方面利益最大化,彼此盡量不受約束。達到以下五種任務的要求:①實現設計、制造、經銷、施工等各個環節人員之間的生產活動互相協調;②能對建筑各部位尺寸進行分割,使部件規格化又不限制設計自由;③使用數量不多的標準化部件,建造多樣化類型的住宅建筑;④促進部件的互換性,使部件的互換與其材料、外形或生產方式無關;⑤簡化施工現場作業,達到成本、效率和效益目標;

  在模數網格的條件下,可以劃分為不同專業部位:包括結構構件及外墻部位、輕質隔墻部位、樓梯與電梯等交通部位、門窗部位、屋頂與天花部位、廚房、衛生間部位、陽臺和露臺部位等等。按照模數網格的原理,使成千上萬種的產品在不同的時間生產,在統一的規范要求下實現現場預制和安裝。各種組合體與組合件,組合件與部品,部品與部品之間都有很好的配合。模數網格可以分為基本模數網格、擴大模數網格、分模數網格,用網格的方法來有效組織建筑設計、建筑施工、建筑生產,這就是網格與傳統的模數系列的區別。使用模數網格的目的就是使結構空間所形成的多元空間(支撐體),也就是可容空間,形成一個模數化的協調尺寸,使部件安裝進去可容空間成為有可能。

  我們要全力推行通用住宅體系。影響通用體系的形成它是多方面的,包括系列產品能不能夠有多樣化的供應,集團化的運營是不是健全,社會化供應是不是完備,這些才能形成一個通用化體系。另外,發展專用住宅體系同樣重要,包括國際公認的SI體系,都是專用體系,這種體系它已經進入到了公用體系的可能性。也就是把專業化通過集成化的生產,在規劃設計、生產施工、銷售管理方面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水平。

  4.4 模數協調缺失造成的危害:

  長期以來因為不注重模數協調的運用,住宅產業化現代水準產業生產鏈始終不能形成造成的危害極大:

  (1)。因為缺乏模數協調原則指導下的統一規格尺寸的要求,在開發和引進住宅產品的過程中無章可循,任意性極大,品種多、規格雜亂。據1999年調查統計,當時7個新建企業生產的15個型號的浴缸,實際就有7種長度,8種寬度和13種高度。根本是無標準化可言,嚴重影響了安裝質量和安裝效率。

  (2)。因為產品規格尺寸多缺乏互換性,與建筑設計難以協調。施工安裝離不開砍、鋸、填、嵌原始施工方法,施工處于粗放型。成品的質量檔次無法擺脫低水平狀態。

  (3)。生產工場因得不到在統一模數協調指導下的模數規格尺寸要求,生產產品不能與建筑設計配合成品銷路受阻,無法安排大批量生產,產品定型長期不能完成,嚴重影響產品系列化的發展,住宅產業鏈始終形不成。

  (4)。住宅產品規格尺寸的非模數系列,部品與建筑,部品與部品之間缺少固定模式的配合。接口技術缺乏研究,接口配件不配套、不齊全。成品質量差,不美觀。

  (5)。建筑設計與建筑施工常困擾于尋找不到相應規格的產品。好的住宅設計項目,沒有完善品質的住宅部品相配合,那是空想。好的產品沒有很好的配合接口,那是粗制濫造。遠不能滿足住宅商品化市場的需要。

  進入21世紀中國住宅建筑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前展,住宅建設總量每年在20萬平方米的速度發展。與此同時,追求質量,追求高尚品質的住房和居住生活質量急迫地被提到議事日程中來。盡管市場開放帶來住宅產業的巨大變化,但是仍然未能改變粗放的生產方式,產業化水準有待大力提高。如何滿足這一個大市場的需求,迎接我國住宅建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根本轉化,是我們在行業中切實實施模數化、產業化的歷史使命。

  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的住宅建設已達到相當的精品精度,安裝的準確度(公差度)已達到毫米級水平,組合件的加工公差以毫米計,接近和相當于機加工的水平。普通的建筑制品和材料均需要妥善的包裝和運輸,成品保護達到了精裝水平,可以說是用生產汽車和輪船的方式生產住宅。可以預計我國的住宅建設技術不可避免將走向精細化的階段,還將向世界輸出中國制的住宅產品和安裝技術。這一遠大目標,并非是遙遠的事,符合國際化的模數協調將實現從基礎技術工作抓起的工作目標。

  4.5 發展模數協調的對策與建議

  (1)要加強學習和研究工作。開展相關技術攻關的研究。

  (2)模數協調涉及到各個工廠、工業部門、政府、開發商多方面,需要克服部門之間的差異,實行通力合作,在統一的模數化的要求底下,能夠互相謙讓、互相的進步。

  (3)建議建立推廣模數協調的研究協會、推廣辦公室,通過他們的推廣指導使得全國能實現模數化的進程。

  (4)要參照國際的模數標準要求,重點學習日本、丹麥包括德國在內這些模數編制的經驗,把他們的經驗學過來成為一個很好的范例。

  結語

  總的來講,要先易后難,先重點后全面,逐步推開,使我們的研究、設計、施工人員大家都能夠掌握,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才能夠促進我們住宅產業化的發展。這里面政府是主導因素,應組織調查研究、設立研究課題、培養技術密集型的企業和大型的企業組織攻關。若政府不參與這個事情很難做成。但是現在我們在這方面做的工作是缺失的、不夠的。企業是主體,在企業推廣標準化和模數化的過程當中,重要的積極因素應該認識到模數化對企業發展是一種動力、是一種方法、是一種工具。能為我們的企業帶來好處、帶來效益、帶來產品的質量。(本文摘自《開彥觀點》2011年7月出版文章,作者: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專家組組長開彥)

專 題
返回頂部
掃描二維碼分享
返回頂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