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30 14:44:33來源:中房網
綠色、生態、健康城市住區建設有了新標準
——《綠色住區標準》十月一日正式實施
由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主持,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主持編制的《綠色住區標準》2014年10月1日開始將正式施行(編號為:CECS 377-2014),這是我國針對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建設目標而制定的,它的發布和施行,將對我國城鎮住區的綠色發展起到深刻的引領作用。
該標準包括:總則、術語、建設場地整合、城市區域價值、住區交通效能、人文和諧住區、資源能源效用、健康舒適環境、可持續住區管理9大章節。主要涵蓋了居住環境、資源融合、開放街區、綠色交通、易購商業、人文創新、住區多樣性以及提供就業機會等綠色住區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旨在使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綠色住區項目開發建設和管理中,保證市民生活在一個設施齊全、出行便捷、環境美好、品味多樣的綠色和諧社區中。
八年磨一劍 填補國內空缺
綠色建筑在我國推進多年,但是以城市綠色住區層面的標準在國內尚屬空缺。
《綠色住區標準》是人居環境委員會整合國內外優勢研究力量,在住建部立項課題《中美綠色建筑評估標準比較研究》、《規模住區人居環境評估標準研究》等眾多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歷時八年編制而成。這一成果凝結了業界諸多專業人士的心血和期望。
標準的主編人開彥介紹說:“由于綠色住區體系包含了城市公共功能,較之綠色建筑,涉及研究領域包含城市功能在內更加廣泛,可資整合資源能源有更大余地,進而對綠色城市發展,可持續理念的延伸有更加廣闊的發揮余地,因此,在綠色城市建設、綠色社會和綠色行為方式的建成都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大規模、快速的城市化及村鎮建設,急需真正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的指導。德中建筑協會副主席、洲聯集團副總經理盧求認為:《綠色住區標準》的最大價值在于為現階段尚屬空白的中國綠色住區開發建設提供了一個較為完整并能夠提升產品核心價值的系統指導體系。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金笠銘則認為該標準的創新在于:《標準》貫穿了城鎮綠色住區從策劃、規劃、設計、建設、運營、使用、管理的全過程,同時也突破了單體綠色建筑的概念,更將物質層面的綠色住區概念,拓展到了精神空間的綠色理念和綠色生活,將對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切實可行又適度超前的科學指導和依據。
更有標準評審組對此給出的意見是:“該標準將國際先進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與我國城鎮住區建設和房地產發展的本土模式相結合,填補了我國綠色住區標準領域的空白,將對推動我國城鎮綠色住區實踐將產生重大影響”。
綠色住區與綠色建筑 “不一樣”?
綠色建筑是國際公認的發展趨勢,綠色建筑標準編制通常是指單體建筑為對象,較少涉及周邊的環境、資源、交通等狀況。開彥認為,以單體建筑為主發展綠色建筑很快就會發現它的局限性。
開彥介紹說,《綠色住區標準》把綠色建筑的理念和研究路線逐步擴展和延伸到城鎮住區領域,是為了適應我國住宅規模開發為特征的需要。因為大量綠色社會發展目標和文化服務內容是單體綠色建筑項目所不能具備的。定位于城鎮住區的綠色建筑的實踐研究,將更加有效地組織資源、能源、環境空間,更加容易實現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的綠色目標,也能更有效的組織市民生活、享受城市文明、創新生態宜居城市舒適環境。
因此,《綠色住區標準》除在內容上涵蓋綠色住宅建設的相關指標內容以外,還對城鎮住區建設中的綠色規劃要素做出規定,分類提出實施措施的技術指標和限定條文,以提升城鎮住區的建設品質。重點是把引領社區居民綠色消費、倡導綠色生活作為綠色住區建設主導方向,把綠色生活方式、開放式街坊、綠色交通模式、資源能源效率最大化、材料循環利用、健康舒適生活等內容作為重點。
開彥主張,綠色地產的開發,應更多地從綠色建筑有限性走出來,提升到建筑群體、居住小區,甚至是一座新城、新區的范疇來推進將會有更大的收益,更加有利于綠色生態城,智慧城市的規劃和策劃。綠色住區并不復雜,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關鍵是理念和思維的創新和改變。
《綠色住區標準》四大亮點
一、綠色住區倡導資源能源利用最大化: 住區建設要盡可能保護好基址周邊的生態環境,在規劃設計中盡量保留場地內的植被和大樹,要充分利用好周邊已有的設施和配套,主張將住區建在公建配套成熟的區域,以更好的為居民提供便捷和高質量的城市生活條件。綠色住區倡導垃圾減量化,要求社區要設置垃圾分類收集站點。
二、綠色住區倡導城市與住區融合發展:主張對城市開放,城市與住區成為有機整體,共生共榮,使居民更直接享受城市空間、設施與文明;讓居民更直接享受城市的空間、設施和文明。一個個被圍墻包裹的住區將城市無情的割裂成了碎片,城市沿街路面變得冰冷單調,沒有溫情和活力,住區自身的交通和服務也存在復雜多邊的問題。
三、綠色住區倡導人文傳承、社區和諧: 住區是城市的細胞。居住文化的豐富與變化可以有效的避免城市的千城一面。這種豐富和變化并不是無序的,而是要到地方文脈中去尋找,要到現代生活的需求中去尋找。綠色住區不主張奢華、鋪張的建設形式,主張回歸人性,重視文化內涵。強調通過公共空間的營造,創造一個環境宜人、交流便捷、歸屬感強的社區文化生活模式。
四、綠色住區倡導綠色技術的優化與整合:通過全壽命住區建設與運營管理,保障建筑部位和設備系統節能設計的綜合協調與整體設計,突出節能。全壽命建筑與常規的同類建筑相比,應具備明顯的經濟性。在使用中,通過完善的建筑性能,提高設備質量,減低電器、采暖空調等能耗、減少維修更新的日常開銷,增加建筑生命周期的適應性和可改性。
“綠色住區理念”表達了居住的未來
綠色住區就是一種“順其自然”綠色建筑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綠色理念也成為人類發展的終極理想,承認綠色建筑為可持續的國際化發展趨勢。綠色建筑明確定義是:在建筑全壽命中實現資源高效率利用;盡可能少擾動自然生態、最低限度影響環境;一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生活空間環境;
綠色建筑的內涵是:綠色建筑的本質是追求健康、舒適和安全,能保證人們最佳工作狀態和生活環境;綠色建筑作為一種理念,是社會共識與行為,并不特定泛指那個建筑;綠色建筑應在全壽命周期中實現高效率資源、能源利用;綠色建筑對環境破壞的影響最小;綠色健康舒適影響要素考慮溫度、濕度、噪音、冷熱輻射、新風置換頻率、空氣流通速度;綠色建筑就是生態建筑和可持續建筑。
綠色住區就是一種生活行為方式。多樣化的城市開放空間和生態環境為城市的依托;高品質的城市低碳生活為城市的引擎;健康的戶外環境為城市的活力;人性化的低碳交通為城市的經絡。人居環境規劃強調人的居住生活行為方式,以人的需求作為目標,不會追求過分的奢侈的物質消費,不會因你而妨礙別人,我們的建設行為應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森林植被,水系河流,打造生態自然的生活環境,提倡積極健康的戶外活動,規劃人性化的低碳道路交通網絡,提倡步行或自行車交通,使之人與城市開放空間有機聯系,充分享受城市文明。
綠色住區就是一種“精明增長”原則。精明增長就是智慧,創新,用聰明替代繁瑣,用簡單代替復雜。綠色人居規劃提倡用被動式的設計理念,用簡單易行技術,高效成熟技術、適宜方便技術,力爭把綠色成本降低到最小。綠色住區對新型城鎮化的精明增長:提出宜聚不宜散,緊湊打造城市核心區,保持中心區人口集聚;按城市快速交通的TOD模式擴展,實現城市交通網格化,城中有綠帶,城鄉結合、綠城結合;按“人的尺度”設計建筑和街道;注意路網密度及道路梯度;施行步行友好(不僅僅是步行街)。
《綠色住區標準》將于10月1日起正式啟用。由于該標準創新性和實用性,規劃建設、評價運營的領域從綠色建筑拓展至綠色住區,其不僅適用于城鎮新建住區,生態城住區建設及產業園區建設,亦對城鎮更新改造和小城鎮的綠色生態建設項目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開彥透露,根據標準驗收專家委員會的建議以及加快轉變房地產業發展方式,全面提升住區開發建設品質的現實需要,人居委推出“中國人居環境綠色住區共建項目” 示范工作,以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此,人居委還會根據成果轉化需求,編制更多的,更具有指導意義的技術手冊和范例教材等內容,并從宣傳、教育多方面開展細致的工作,推動綠色住區的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房地產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綠色可持續發展無疑是引領這個新時代的最重要指針之一。走高品質的綠色地產開發之路,不僅是企業應對當前市場變化和調整實施產品差異化策略的可行路徑,也是贏得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綠色住區標準》施行,將成為新城鎮及房地產項目開發提升品質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