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6 14:06:19來源:中房網
此文根據王涌彬先生6月5日在“綠色住區與房地產綠色戰略”論壇上的發言整理而成。他對于城鎮化及人居環境規劃建設有非常獨到的看法,特別是在城鎮人居環境規劃方面,創造性提出城鎮人居環境規劃的九大體系。
第一、科學的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是最大的綠色。
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公布。這是一部指導我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綱領性文件,內容全面豐富,總結并吸取了國內外城鎮化工作的經驗教訓,指導性強,意義深遠。但我個人認為《規劃》雖然全面、詳實、具有操作性,但是期限更像是一部近期發展規劃,缺少對于總體和遠景的描繪。規劃應至少做到2030年。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70%,70%將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是“規劃”中的重點,需要從更高的層面入手(跨省級行政區域層面的優化、省級行政區域內的優化)。
城市群引領新型城鎮化:國家層面的城市群應由國務院協調發展;省級行政區劃范圍內的城市群應由省政府協調;但各級政府均缺乏相應的協調機制。“京津冀”是當前城鎮化發展的重點區域,稍有風吹草動,河北內部已經爭起來了。關鍵是河北省內對相關城市定位不清。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盡管涉及面頗廣,但由于期限較短,又缺乏相應的實施保證,因而更像是短期行為,當然也可能會放任短期行為。我建議進一步對中長期的城鎮化進行引導,對城鎮化遠景進行描繪。用于指導各地城鎮化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實際上,沒有一個地方在等規劃。中國特色的城鎮化就是沒有規劃。
第二、如何優化城鎮化布局?
(一)、放開城市數量管控。一是應讓城市自主成長,而不是人為控制城市數量。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二是城市數量增長的停滯使大城市問題集中爆發;三是中國到2030年之前至少應擁有1000座城市,并相應增加城鎮人口規模,否則大城市病只會越發嚴重,得病的城市只會越來越多。
(二)明確定位,優化產業結構,確定優勢。當前國內不少城市在做規劃時,總是難以避免“千城一面”,趨于同質化,其原因就在于沒有明確的市場化的城市定位,沒有找到城市發展的優勢和劣勢,只是一味貪大求洋,沒有注重城市經濟發展特征和產業設置的差異化。中國的城市規模與人口規模掛鉤,人均用地100平米,為了能有更多的土地可以出售,所以總體規劃一定會攤餅。
(三)基礎設施投入。經過近十年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特別是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城鎮體系發生了變化,城市發展要素發生了變化。比如高鐵、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改變了城市體系和結構;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與交通優勢,更具有環境優勢,在今后的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將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主戰場。改善中小城市的對外交通條件,仍然是今后大型基礎設施投資的主要方向,而以更加長遠的眼光投資建設城市給水、排水、電力、通訊,特別是垃圾處理及保護環境,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
(四)優化縣域經濟,大力發展中小城市。截至2010年,全國有42%的城鎮人口居住在縣城及縣城以下的城鎮中;中小城市和城鎮的發展是優化縣域經濟,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從吸引企業為主到吸引企業與引進人才并重;從重視經濟規模到構建城市特色;從注重城市形象到重視可持續發展。
中小城市和城鎮發展,不能按照大城市的思路走,而應該堅持“四個同步”,同時做到“四個防止”。四個同步——產業引入與人口導入同步;人口增長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同步;基本公共服務和社區建設同步;城鄉和經濟發展同步。四個防止——防止過度招商;新型城鎮化防止房地產過剩;防止出現新的村莊再改造;防止產業再次轉移。沒有中小城市和城鎮的現代化,中國就不可能有城市文明。
現在中小城市作用的弱化,導致大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交通越來越擁堵、霧霾天越來越多、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小城鎮人才越來越缺、小城鎮特色越來越弱、發展要素和競爭力越來越低。以經濟發展為唯一目標的城鎮化,必然產生大城市畸形發展,小城鎮逐漸沒落的現象。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突破點在于明確提出了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會,如何改變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的問題。人的城鎮化,核心是人居環境問題。但人居環境建設目前并無法定的規劃體系和主管部門領導。進城農民如果無法融入城市生活,就難以構建和諧社會,中國夢也難實現。
第三、城鎮化的關鍵是人居環境規劃。
人居環境規劃是順應時代發展、積極應對挑戰的新的規劃思路和方法,是在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的基礎上,結合民意調查而做出的反映政府引領與百姓需求合二為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居環境建設指導性文件。從中小城市和城鎮入手,開展人居環境規劃,是應對人的城鎮化的關鍵步驟。
人居環境規劃的主要思路和路徑是:“雙重視角+九大體系+三位一體+全民行動”。
雙重視角:以調研表、座談會、入戶調查、街頭采訪等方式了解百姓需求和呼聲,是人居環境規劃的特色。
九大體系:一、城鄉統籌與社會發展;二、資源利用與產業發展;三、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四、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五、居住環境與社區服務;六、城市防災與公共安全;七、建筑科技與節能減排;八、地域文化與城市特色;九、城市管理與公眾參與。這些是詳細的、可量化、可自檢自查的指標體系,是人居環境規劃的核心。
三位一體(指標體系、指導手冊、行動指南):科學評估和衡量城市人居環境發展現狀、幫助政府把握城市發展脈絡和方向;提出城市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將人居環境優化目標落實到相關職能部門;將政策和建議轉化為政府、企業及公眾和諧互動的人居環境建設行動方案。三位一體是人居環境規劃的主要成果和操作體系,所有規劃設計機構應有能力承擔人居環境規劃!
全民行動:1.綠色住區行動、2.美麗鄉村行、3.青山綠水行動、4.綠色交通行動、5.金色夕陽行動、6.兒童友好行動、7.文化傳承行動、8.防災安全行動、9.環境衛生行動。各城市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自己的全民行動方案,形成真正的公眾參與。全民行動體現了人居環境規劃引領城市生活,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城市文明的重要意義。
“中國人居環境共建示范城市” 通過在全國布點選擇具有良好人居環境條件和基礎的城鎮,進行攜手共建,積極探索發展產業、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等城鎮人居環境建設的方法和策略,編制一套科學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評價標準體系,使中小城鎮的人居環境建設有章可循,政策制定有據可查,實施路徑有案例可學,建立一套長效發展機制,實現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不是一天建成的,需要慢慢積累和不斷沉淀。城市轉型也需要假以時日,不可能一撮而就,但是今天的選擇和決策將為城市未來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需要地方政府、企業和專業人士拿出審慎負責的態度和創新的勇氣和智慧。